隨著人工智能的到來,很多工作都可以被機器所取代,那么我們應該何去何從?
馬老師在專欄中說過,未來我們相對與機器的優勢之處就在于軟性技能,這是機器沒有而人類獨有的。
什么是軟性技能?
情感連接、社交技能都是軟性技能。機器不需要這些軟性技能,而人作為群居動物,有社交需求。因此人類千百年來發展出了自己特有的社交能力、情緒感知力,這都是機器的短處。其中就包括情緒勞動。
什么是情緒勞動?
情緒勞動是指要求員工在工作時展現某種特定情緒以達到其所在職位工作目標的勞動形式。就好比空乘人員,飛機上的空乘人員的工作,不只是端茶送水,空乘很大一部分訓練,就是在極端危險的情況下,比如遇到氣流飛機顛簸,或者出事故時,怎么處理乘客的情緒,讓大家鎮靜下來,有條不紊地避險。這包括兩層工作,首先空乘要訓練控制好自己的情緒,其次是要學會怎么去安撫乘客的情緒。
為什么情緒勞動如此重要?
能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同時感知他人情緒的人,一般稱為情商高的人。
比如工作中,一個具體工作能力并不那么強的人,但如果具備很強的情緒勞動能力,這樣的人一般在領導崗位。雖然不一定是大領導,但哪怕是一個小組和部門里,這樣的人也更容易成為中心,從而晉升。因為他能處理和協調好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并且現在還有許多的工作需要情緒勞動能力,根據紐約社會工作學者喬治·帕特森的調查,警察的工作中,80%的時間是在進行與服務有關的職能,也就是情緒勞動,真正像電影里面的與歹徒進行的各種槍戰搏斗等情況是很少的。就像我們國家的民警大部分是在調節鄰里糾紛、家庭糾紛,在這之中就需要有很強的調節情緒的能力。在醫療領域更是如此。醫生最棘手的時刻,不是對病人下診斷,而是跟患者面對面的聊天,既要能把病情聊清楚,同時還要能照顧好病人的情緒。就像我們平常去看病,醫生總是要跟我們交流好一陣子,既要問清楚我們身上出現的各種癥狀,又要安撫我們,調整我們的心態。特別是長輩帶小孩子去的時候,更是要好生安撫。可能到了未來,機器的能力越來越強大,解決病癥的能力也會超過人類醫生,但是人們還是不希望看病的時候,面對的是冷冰冰的直接把診斷結果告訴你的機器,而是希望是一個有溫度的能夠跟你溝通的,能夠讓你在等待診斷結果時,陪著你,撫慰你等待時的負面情緒,安慰你的人。
而且這種趨勢會越來越明顯。美國勞工部統計預測,2014年到2014年之間,美國的醫生就業人數會上升14%,而護理工作,也就是護士、護工、家庭護理等跟人溝通的護理人員,預計會增長26%,差不多是醫生人數的一倍。之前總有人說,在線購物會摧毀零售業,事實上并沒有,大家依然喜歡沒事的時候去到實體店跟店員交流的感覺。比如蘋果花重金打造的線下實體店,這是再怎么好的在線購物,都無法替代的體驗。
這就是情緒勞動的價值所在,它無法被技術取代。要挖掘人類獨有的情緒勞動的價值,也許才是人類未來對抗大規模機器代替人類體力和腦力勞動的辦法。我們總是在說智能時代的到來,我們的一切都會被他們所取代,但是如果仔細觀察,我們會發現,我們作為人類還是有許多的方面是機器取代不了的,就好比這個情緒勞動的能力。這是一種綜合性的軟實力。隨著智能時代的到來,未來大部分人如果更多考慮從事情情緒勞動類工作,就不用擔心會被機器所取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