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概一個禮拜之前看完了這本書,那時候,我打開電腦,敲下了幾個字:看完《皮囊》,我都想了寫什么。
本想系統化的羅列出來,簡單清晰,快速明了。可事實證明,我做不到,我打完這幾個字之后,囿于自己太過于感性的黏糊糊的思維,“剪不斷理還亂”是我能夠寫出之前所有文章的前提。
于是,我放棄。我想,我大概還是沒有太看懂這本書。
今天白天,坐在公司的椅子上,我又翻開了這本書,看了序和前言,我想,我該寫點什么了。無論是什么,寫出來就好。
于是,就有了這么一篇亂七八糟的東西。
2
我原以為這本書是站在理智的角度,確立明確的觀點從而分析得出結論的一堆乏味理論。看完之后,我發現自己錯的離譜。
就這里而言,書的名字正是書的皮囊,你看著這“皮囊”,是沒法知道“皮囊”下藏著怎樣的繪聲繪色,有著怎樣的情感生活,經歷以及各種無法名狀的心緒。一如你無法知道每具皮囊下藏了一顆怎樣的心。
《皮囊》的本身就是“皮囊”。
整本書分了好幾個章節,每個章節都會有一個形象突出的人物——生病的父親,那具蒼老的皮囊再撐不起他曾經那么驕傲的靈魂,所以他離開了;有著美麗皮囊的張美麗,被群眾的謠言逼向了死胡同,有些時候人不能太出眾;有著兔唇的天才文展,最后依舊褪去了天分,融入進了市儈的皮囊里;還有孤獨的阿小和貧窮的阿小……
蔡崇達用文藝的方式把痛苦安靜的鋪展開來,在這些故事里,我漸漸走進他描繪的那個充滿人情味的小鄉村。
我甚至開始懷疑人群里所有的表里不一的骯臟和不堪。走在每一條路上,看著一個個陌生的面孔從我眼前一一掠過,我甚至來不及看不清這些陌生的人的臉。但我依舊會想這那個背影下藏著一張怎樣的面孔,端正的笑臉下有一顆怎樣的心。
這都是皮囊帶給我的毒。我開始揣測每個表情的深意,試圖看清自己進而看清別人。
3
我們很在意表象體現出來的一切東西。其實,我覺得這并沒有錯。能夠有一副好皮囊,恰到好處的包裹自己是一種高超的讓人佩服的技巧。
這里說的,并不是局限于容貌的皮囊,而是包括容貌在內一切表露在外的東西。
我們需要這些東西,來保護我們身體里最脆弱柔軟的心。
書的序言我仔細看了好多遍,李敬澤說,皮囊可以不相信心,可以把心忘掉。但一顆活著、醒著、亮著的心無法拒絕皮囊,皮囊標志出生命的限度、生活的限度,生命和生活之所以值得過,也許就因為它有限度,它等待著、召喚著人的掙扎、憤怒、斗爭、意志、欲望和夢想。
這句話,很好的概括出了書里大多數想要表達的晦澀的情感。
皮囊是存在的表象,是包裹真心的道具。但是,褪去這冷酷的皮囊,心也不是心了。
4
不知道為什么,看這本書的時候我總會想起今何在的《悟空傳》。那個想要沖破一切障礙,打破所有虛偽表象的悟空,和所有悟空都不一樣,他是個被無形束縛的悟空,就算踏碎凌霄,立于天地,他依舊苦澀又孤獨。
皮囊下的不一樣的心,悟空也一樣沒能逃過。
而我們,擁擠在人群里,也一樣,心里揮著金箍棒,卻只能活在當下。
堅持日更?
把負能量寫出溫暖?
茶和咖啡我都有?? 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