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我們來說,Mad可能真的是給這個世界最好的形容詞了。
上映6天,總票房不到640萬,《一念無明》好像并沒有因為拿到三項金像獎而走進大陸主流觀眾的視野。從某種程度上說,這應該是件好事。
上映第二天,我一個人去看了這部電影。整個場子,只有7個觀眾。這些人都不是抱著爆米花進去看的,在拉動電影院消費方面,這部電影顯然沒有同檔期的其他電影做得好。
上映第三天,《一念無明》斬獲第36屆金像獎的最佳女配、最佳男配和最佳新導演三大獎項,當晚某浪微博出現眾多關于金像獎的熱搜,但唯一和這部電影有關的,是“余文樂最佳衣著”。
我不是非要標榜它小眾,而是比起那些大片,這部電影的市場確實太窄了。盡管有曾志偉、金燕玲為影片質量擔保,盡管是首部保留粵語版在內地上映的港片,盡管這部電影緊扣著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的話題,這部電影仍然難以走近大眾,原因正是在于它的主題——躁郁癥。大家對這種沉重的話題沒興趣,沒興趣哪來的市場?即便是口碑再好,對不起,我不感興趣,不想看。大陸地區什么樣的電影有市場?我沒研究過,照常理來說應該不會是這種關于精神疾病的文藝電影。我不知道其他人去看這部電影的目的,我決定去看這部電影,卻正好是因為“躁郁癥”三個字。這個問題離我太近了,我太想看看鏡頭下的躁郁癥患者,所以我去了。
《一念無明》這部電影故事很簡單。母親意外離世后,患有躁郁癥的兒子搬到父親的板房間里生活,相互隔閡相互虧欠的父子又在緩慢融合中幫助彼此成長。在父子二人撕裂過于生分的關系又慢慢愈合情感的過程中,影片穿插了母親生前與兒子的生活場景。這樣的結構既構成了故事的完整性,又擺脫了按部就班的敘述手法。電影很好地展示了躁郁癥患者的病征與生活狀態,順帶也諷刺了一下人性的自私和社會對躁郁癥這類情緒性疾病的偏見。當然,電影把重點放在了父親與躁郁癥兒子的互動關系上,并以比較善良的方式結尾,這還能使人在沉重的氛圍中感受到一點溫情,不至于絕望。
金燕玲在本片中飾演的母親戲份少,但每次亮相都非常具有感染力。片中母親的每次出現都是在兒子那些帶著傷痛的回憶中,這些回憶的作用就是讓你明白母親和兒子的糾葛,同時讓你心情沉重讓你難受。她是真正一個瘋子,一個抱怨世界還折磨留在自己身邊的“混蛋大兒子”的躁狂母親,一個被丈夫和“寶貝小兒子”拋棄被苦痛吞噬無力反抗只能在大兒子身上撒氣以宣泄內心悒郁的悲情人物。你可能真得很氣她糟蹋余文樂,但是那一句“對不起,麻煩你了”就足以讓你原諒她的分裂。她可能是兒子患上躁郁癥的催化劑,但她也是這個家庭這個社會的受害者。那意外對她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解脫?世事茫茫,山川歷歷,那些個夢中的前塵往事,我們另一個世界再見。
而父親這個角色真的讓人感慨頗多。從最開始將兒子帶回板房間的局促,到和兒子在天臺上爭執時的吐露心聲,我們終于可以肯定,父親的逃離也是情有可原。生性木訥,被強勢的妻子高壓,他只有帶著自己僅剩的自尊去一個少點壓迫的地方。他是愛他的家人的,只是他把愛理解成了少添麻煩多掙錢,忽視了最重要的陪伴和包容。直到兒子的到來,他才慢慢明白有些事不能逃,必須親自去做。他應該一直都愛著他的兒子,那種滿含歉疚與心疼的愛。私下詢問醫生對癥的營養食品,即便自己出了車禍還奔著往家趕只為眼看著兒子服藥,表面上若無其事地跟外人說兒子已經好了,其實他怕,怕自己照顧不好兒子。后來兒子病發,自己用盡辦法幫助兒子,無奈毫不起作用。那一聲“你就不能正常點嗎?你就不能想點開心的事嗎?”應該是普通人對精神疾病患者最愛說的一句話了,其實這也的確是精神疾病患者家屬最無力的一句抱怨。但是感謝他作為一個父親的堅持和隱忍的愛,他仍然沒有放棄,去尋求同是精神病家屬的建議,甚至打通了那個幾乎忘了自己血脈的小兒子的電話,最后還為了兒子對抗整個自私的世界。沒有他,兒子就不會走出黑暗。當然,父親在和躁郁癥兒子相處的過程中也完成了自己的成長,從一個拋棄兒子的父親逐漸成長為一個不忍將兒子再次送到精神病院的父親,從一個對于精神疾病完全陌生的父親成長為能夠悉心照料躁郁癥兒子的父親。縱然是逃離萬水千山,對有的人來說,血脈親情終究是最后的歸宿。
親情的加入使影片故事更加豐滿,不過影片的主題還是躁郁癥。我說我因為這個重點去看的電影,一點也不吹。因為我本身就有些心理問題,所以自己了解了一些關于精神疾病的基礎知識。即便不懈地做著讓自己正常的努力,但長期以來的經驗告訴我這些問題是難以根治的,所以對我來說,更重要的是珍惜眼下尚且正常的狀態,因為指不定哪天我就突然間崩潰了。話說回來,看到簡介,我就想知道這部電影會怎么拍躁郁癥患者,我自信對這點還是有點評斷力的。可能很多朋友不太清楚躁郁癥,躁郁癥也就是雙相障礙,既躁狂又抑郁。單從外表看來,躁郁癥患是比較分裂的,開心時就上天,一切都可愛又美好,難過時就下地獄,懷疑自我懷疑生命。明明很努力地生活,卻又總是輕易就被打倒。有人說,這樣的人活得太累,就是因為自己對待這個世界太過認真。太認真地擔著自己作為兒子的職責,太認真地珍惜自己的朋友,太認真地愛著自己的未婚妻,影片中的他待這個世界總是太老好人。也許他的潛意識中還是對世界充滿了過高的期望,所以也會很努力地生活。事實上付出太多卻幾乎得不到相應的回報,而兩者之間差距往往懸殊,甚至這個世界對他作出的反映是逆向的。對于困難和挫折擁有無限倍放大感知力的抑郁癥患者來說,一點點問題就可以讓他生活對世界失望,一點點挫折就足以毀滅他。這不是玻璃心,這是他根本無法控制的精神障礙。所以在他努力了那么久準備重新好好生活時,好友意外離世,就一下將他拉下地獄,原來這個世界不是他想象的那么美好。再一次,他又回到了那個熟悉的角落。在那個與外界剝離的角落,他才能看到這個世界是多么地丑陋不堪多么瘋狂。有的時候抑郁癥患者真的會以為,真正有問題的不是自己,是這個世界。即使是一直照顧著他的父親也因為所謂的精神病弒母而做了戒備,親生父親隨時在枕頭底下藏著一把釘錘防身,僅僅因為媒體把自己報道成“弒母精神病”,我們可能很難想象,當他發現那把釘錘的時候,內心有多悲痛有多無奈。難怪他會咆哮質問父親到底是誰不正常,難怪他會不吃飯,不洗澡,沒日沒夜地躺在床上哭。連最親近的人,都這樣待他。在這個時候,我完全地承認了影片的成功。太真實了,真實地讓你覺得根本沒有東西能夠拯救他的失落,一切都太過無力。這個影片真的在講一個關于躁郁癥患者的故事,并且講得很不錯。流著淚的他也許真的覺得這個世界不正常,也許又覺得自己不正常,但對這個世界的失望,是真的。如果不是隔壁小孩總是等到母親睡著后再隔墻傳聲為他講述小王子的故事,如果不是父親長期不倦地關心扶持,如果不是他內心還殘存著一點點沒有被這個mad world所吞噬的赤誠,我真的怕他再不會從自己的角落走出來。所幸,最終他轉過身,給父親一個擁抱,我們回家吧。
這部電影最觸動我的,還是他病發之后的狀態。余文樂非常到位地演繹了抑郁癥患者的狀態,讓我立馬想到了自己那個暗淡的階段。不吃不喝不洗澡,就只躺在床上沒日沒夜地哭,任眼淚怎樣從眼眶中淌出,不擦去,不停止,對生命、對未來、對世界的絕望不是說抹去就能夠抹去的。沒有那么一個安寧世界,也不存在世外桃源,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就是充斥著各種不和諧。這種不和諧已經普遍到不僅僅是抑郁癥患者能感受到,就是普通人也無處不經受著這種不和諧。丈夫為了清凈而選擇逃離,最心疼的小兒子自私地躲美國從不回港,剩下多病的自己和遙遠的前塵往事,你還怎么指望母親溫柔賢淑?那個不顧血肉親情逃避責任的小兒子,那些為了自身安危不顧多年情分狠心下逐客令的鄰居,讓父親經歷了孤立無援,也讓他終于明白什么是混蛋。而這個患有躁郁癥的兒子,更好像得罪了全世界所以全世界都要來針對他一樣。對這個家庭來說,這個世界真的不是一個正常的世界。可是對這個世界來說,這個家庭才是異類。所以有排擠,所以有社會的邊緣人。我想這種質疑與排擠在每個地方都或明顯或含蓄地存在著,但是不同的土地留給這些人的空間是不同的。不知道在香港這塊寸土寸金的土地上,有多少還能留給他們,是不是真的連那一間擁擠不堪的板房間都不能留給他們?
我們可能已經因為某些明星的自殺而很熟悉抑郁癥了,而躁郁癥呢?焦慮癥呢?精神分裂癥呢?其實這些問題已經滲入這個社會的每個角落,但我們仍然不夠重視。我曾經真的陷入過中度抑郁,但是周圍的人就真的是認為是我自己想得太多,沒事找事。不理解這類疾病的人,從不避諱用最刺耳的聲音來表達自己的冷漠。那段時間我也對這個世界絕望,不吃飯不說話,躺在床上沒日沒夜地哭。大概是哭夠了,就爬起來去幾次心理咨詢中心再去幾次醫院,然后就和大家一樣漠視自己的問題,因為是解決不了的,所以就盡量克制。我還不嚴重,所以能克制,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好轉的。沒有那么多條生命可以用來提醒人們精神疾病的危害性。
一個和大家如此近的話題,一個簡單而又普遍存在的故事,一群零片酬貢獻精湛演技的表演藝術家,一次對生活對普通人熱切的關懷與思考,卻得不到普通大眾的反響。一方面,我懊惱,這么好的電影為什么沒人去看?難道大家真的不愿把自己的審美分一點到這個類型的電影上去嗎?難道大家不希望從一部電影中收獲一些東西或者讓自己得到成長?因為已經不止一次出現好口碑低票房現象,我真的不太能理解有些觀眾的想法。不應該是好電影受冷落。但是另一方面,我又覺得好電影少人看也挺好。我之所以一個人去看這部電影,就是怕陪我去的人不理解電影,那我和她注定會有一場爭執,而我又很不喜歡爭論。有些東西可能需要經歷過才能理解。所以,寧缺毋濫,希望去看這些電影的朋友都是對這個領域有所了解的,至少不排斥了解。我們國家人多,從來不缺噴子,他們十分熱衷于讓整個國家再次成為mad world。
村上春樹說著“我或許敗北,或許迷失自己,或許哪里也抵達不了,或許我已失去一切,任憑怎么掙扎也只能徒呼奈何,或許我只是徒然掬一把廢墟灰燼,唯我一人蒙在鼓里,或許這里沒有任何人把賭注下在我身上。無所謂。有一點是明確的:至少我有值得等待有我得尋求的東西。”說得多好啊。借著他的話,我想告訴你的是,也許你抑郁,也許你焦慮,也許你暴躁,但不管你是怎樣的一個人,我希望你最后都有人可以擁抱,有家可以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