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小時候的生活,如果說要說最有意思的,那毫無疑問,當然就是“玩”啦!就像那首《童年》里唱的:“等待著下課,等待著放學,等待游戲的童年。”游戲,是童年最難忘懷的記憶。
一起聽著這首80后的《機器鈴砍菜刀》,來回憶一下吧(什么時候也給70后寫首歌哈)。
在學校,學習之余,見縫插針,總能找到玩耍的機會。
下課十分鐘,抓緊了,也能玩得風生水起,暫時把上課時的小煩惱拋到九霄云外。
女孩子常玩的抓子、跳繩、擲沙包。
●抓子
四個石子,大小勻稱,圓潤光滑,是女孩子們從誰家蓋房的石子堆里耐心地找出來,在石板上細細打磨得圓溜溜的。
隨手拋下,輕輕拈起一粒,可不能碰住別的子;拋起,同時趕快撿起第二粒順便接住落下來的第一粒;依次拋起,撿起第三、四粒;OK,第一關通過。
第二關難度加大,先撿一粒,再一次撿起兩粒。考驗撒子的技巧,能不能把其中的兩個子撒得很近,撿的時候就容易些。
第三關,要小心地撒出三個湊一團的,再把子拋得高高的,手要更輕快地把三個子同時抓到,還要接住拋出的子。這一關不太容易,小孩子的手小,總是會很容易地漏掉一個子。
三關全過,進階:把四個子全部拋起,并用手背全接住,再拋起,用手一把抓住,抓不住的,就算失敗,從頭再來。這一關更不容易,很多人都會敗下陣來。
在印象中,“抓子”的游戲,永遠都是心靈手巧的女孩子占上風。
用現代教育學的眼光來看,這個游戲很能鍛煉孩子的動手能力,訓練手指的靈活性和手、眼、腦的配合,促進大腦發育,真不錯。
●跳皮筋
幾個女孩子積攢的零花錢湊到一塊兒,你兩毛我三毛的,偷偷去供銷社買皮筋。那種皮筋,是做衣服用的真正的橡皮筋,黑色的,很結實,彈性也很大。一般要買上個五六米,才能連接成一幅像樣的皮筋。
五六個要好的女孩子,分成兩撥競技。跳皮筋的花樣繁多,等級不同,有撐到腳踝、膝蓋、腰部、腋下的,不同的等級有對應的不同技巧。一邊跳皮筋,一邊還唱著歌謠:“123,321,1234567;馬蘭開花21;256,257;28、29、31……”“一朵紅花紅又紅,劉胡蘭姐姐是英雄……”“董存瑞十六歲,參加革命游擊隊……”有些女孩子很厲害,玩得很溜兒,說起來其中門道,簡直可以抵得上一部武功秘籍。
●擲沙包 ●踢毽子
心靈手巧的媽媽們,晚上忙完了家務,從針線筐子里翻找各種顏色的布頭,精心裁剪,為女兒們縫制沙包、毽子。
沙包六個面要用哪幾種顏色搭配才鮮亮,針腳小一點才不會把谷米漏出來,轉角處要出成圓圓的優美的弧度,要裝進去多少谷子、玉米、谷糠,媽媽們心中有數,做成的沙包有大有小,卻全是方方正正溜光水滑的,像是暗中的一場手藝大比拼。
至于逢毽子,要用兩個一樣大的銅制錢,中間再夾上兩層布做成毽托。
插雞毛的管子要用盡可能粗的雞毛管(得用大公雞身上最粗壯的大羽)——據說用鵝毛管最好,又粗又結識。
剪一段羽毛管,約4厘米左右,用大針把里面的雜質挑出來,再把下半段剪成均勻的四瓣,緊緊地縫在毽托上。
雞毛也是很講究的,得是五彩大公雞大尾巴之前的羽毛最好看,還得夠三寸才行。雞毛最好要“活 的,即從活公雞的身上拔下來的,這樣的雞毛,據說用手抹煞幾下,往墻上一貼,可以粘住不掉。聰明的媽媽們在過年過節要殺家里的大公雞之前,就瞅好了,先拔了能用的好看的雞毛,仔細地夾在平時用來夾鞋樣子的雜志里。
最后,在毽管里均勻地插上五彩的羽毛,雞毛的末端,黑中閃著紅、綠、藍、黃等各種炫目的光澤。一只漂亮的毽子就做成了。在陽光下踢起來,亮麗的羽尖,雪白的絨毛,毽子成了一朵五彩的花,在空中上下翻飛。
踢毽子,據說也有很多章法,什么“揚、拐、尖、托、跳“等等,是用腳的不同部位來踢的,靈巧的女孩子能連續踢很長時間不掉,也能玩好幾種花樣。
總之,女孩子的游戲講究的是輕盈、靈巧、好看。
我小時候身體弱,動不動就生病,爸媽不讓瘋玩,這些游戲也就是個菜鳥級水平,往往一上陣就犧牲。大家玩的時候,眼巴巴地看著,心里像貓抓,真想痛快地玩一玩呀!可是我怕人家嫌棄我太菜,不肯和我一班兒。
我侄女瑞峰,是一起玩大的,玩這些都是高手,大家都爭著和她一班兒。她在玩伴中很有權威,老是護著我說:“看看你們,都是玩玩怕啥的,我和我姑一班兒,不來可別后悔!”每當我一上陣就犧牲的時候,她總攔著不讓別人埋怨我。
后來,小伙伴就想出了絕妙的主意,分班玩的時候,就叫我當“尖兒”,也就是我一個人算兩班的,每班都能玩。大家玩得更公平了,我也多了鍛煉的機會。
男孩子,就不一樣,他們要玩力量型、更具競爭性的游戲。
●斗雞
扳起一條腿,一手拉著褲腳,一手扳住腳踝,呈三角形,單腿蹦著沖殺,用膝蓋去攻擊對方,若對方腿被“斗”下來,雙腳落地,則贏得戰斗。一般兩人互斗,也有群體PK混戰的 。這大概是最激烈最有男子漢氣概的游戲,男孩子玩起來就跟打了雞血一樣興奮,斗的人咬著牙鼓著勁兒臉憋得通紅,看的人加油助威吆喝不斷,喊殺震天。誰要是能贏到最后,大概就像比武大會奪得了武林盟主那樣霸氣,享受著其他人羨慕又嫉妒的仰視。據說盟主高興的時候還會私下傳授一些招式,比如泰山壓頂、凌波微步、挑滑車之類的,偶爾還會示范下如何實戰操作。
●打彈子
小男生們有固定的地盤,教室后邊的一排大樹底下的泥地上,早就挖好了幾個比彈子略大的小洞。幾個人蹲在一兩米開外,拇指彈射,將彈子朝小洞彈射出去。距小洞近的便搶得了進洞的先機與優勢,誰的彈子最先進了坑,誰就獲得最先“彈”其他彈子的權利,只要用自己的彈子把伙伴的彈子彈飛,就會贏得一個彈子。
男孩子們玩得多了,手感好了,就總結出了規律:玩彈子,必須“穩、準、狠”;拇指“彈”的力度要掌握好,用勁大了,容易偏,打不準。
●打陀螺
男孩子們會自制陀螺,他們用刀一點點把小木塊削成陀螺,從木匠那里討來廢砂紙,耐心地細細打磨出一只光溜溜的陀螺。再找根小竹竿,幾段繩子或布條,麻利地編織出一條鞭子,于是,村子的道路上、平地上,就不時響起打陀螺時“啪啪”的鞭響。
●摔“面包”
和80年代小孩玩的拍畫片類似,拿煙盒紙或者舊的書紙、報紙、作業紙,折成長條形,進行多層折疊,疊成的“面包”分正反面,正面呈“X”狀,背面則是平的。疊“面包”是很費紙的,據說“面包”越厚越不容易翻起,往往一個舊本子疊不了幾個就沒了。
一下課,男孩子們便揣上自己的“面包”沖出教室,找到一片空地,一番剪刀、石頭、布的決戰之后,輸的那個人先出一個“面包”做底,其他人用自己的面包去打底,誰能把地上那只“面包”打翻過來的,那個“面包”便歸誰了。
玩著玩著,有聰明的男孩子,就會開動腦筋使勁想,為什么自己老是輸呢?哦,是不是自己的“面包”比作底的那個“面包”輕呀,于是,便想辦法增重,換厚紙、畫報紙,還找來家里不用的廢薄鐵片塞在紙里折疊,這樣一試,果真能贏!不過這個秘密沒有多久也別別人探知了,他們也用同樣的方式給“面包”增重,這樣要打翻別人的“面包”也就不容易了。
還有一些聰明的孩子,想到借助風力來打翻別人的面包。他穿上大衣服,或者把紐扣解開,輪圓胳膊向地上摔,借助衣服兜起的風力,“呼”的一下,把別人的“面包”給打(扇)翻了。
高手的書包里往往裝著許多戰利品,當然如果上課疊面包或者回家寫不完作業,就會被家長或老師一鍋端——全部沒收。媽媽會罵他不好好學習,會當著他的面恨恨地把“面包”塞進灶臺,讓他看著自己辛辛苦苦贏來的“面包”付之一炬;而他,可能會傷心得一天都不吃飯,好幾天都不理媽媽。
上體育課,也有很多玩的時間。
●跳繩
老師會讓孩子們跳大繩。挑幾個個子大的強壯的男孩子輪流搖繩,其他人排著隊在繩圈中跳進、跳出,變換花樣,也可以玩“追魚”(追逐賽),很有意思!
大家還能夠邊唱邊跳:“小朋友,掐掐腰;小朋友,摸摸地;小朋友,轉一圈;小朋友,下去吧……”跳的人也就得做出相應的動作,做錯了,就腰去代替搖繩的同學。
跳小繩,一個人變換各種花樣,也可以帶人,有的同學跳得好可以帶3-4人,也很壯觀。帶人玩也能唱:
“誰坐我三輪車?”
“我坐你的三輪車,多少錢?”
“三毛錢”
“給你一毛行不行?”
“上來吧!”
于是就跳上去,跟著跳……
這大概就是最好的教育——砍價砍得夠水平!
●沖關
玩的人分成兩組,每組人手拉起手,拉得緊緊的,中間隔出七八米距離。領頭的剪刀錘子布決出勝負,勝的一邊就一起喊著口號,好像是喊的是:“天上撲騰騰,地上紡麻繩,麻線找不著,叫你過來挑,挑誰?”對方于是大叫:“某某某” ,某某某就開始全力沖向對方陣營,如果把對方的手沖開了,就獲得勝利,可以挑走對方一名人員;若沖不過去,就只能被俘虜成為對方人員了。
大家討論總結出的訣竅是,沖關要挑對人,沖哪里?沖比你瘦弱的人,說白了就是誰力氣小就欺負誰。
這大概是在游戲中告訴你優勝劣汰的原則,弱肉強食,從來都是鐵律。
●丟手絹
這個大家應該很熟悉吧,不多講,自己去回想。
●老鷹捉小雞
有一次,兩個老師來帶我們一起玩兒,一個扮老鷹,一個扮母雞,真把大家玩瘋了。
要是趕上下雨下雪天氣不好,院子里沒法玩兒,教室里又擁擠,大家也能找到玩的辦法。
●開交(翻繩子)
女孩子就會從書包里拿出一根線繩,兩個人一塊兒玩兒開交,線繩系成一個圓環,在兩雙手的十指間變換出不同的花樣兒,有風車、面條、降落傘、火箭等。
男孩子則會學著下軍棋、象棋,沒有棋盤的就在大作業本的背面畫格子,拿小紙片做成棋子。
這些游戲,都很考驗孩子的思考和創造能力。
●滾鐵環
就連放學,男孩子也會滾著鐵環一路玩兒回家。
一群小孩兒,手里拿著鐵鉤子,推著鐵環奔跑在路上,鐵環隨著路面,有時走直線,有時拐彎,時急時緩,歡快地轉著圈,嘩啦嘩啦響成一片。鐵環仿佛被他們俘虜了,乖乖地,聽話極了。
放學回到家,等小孩子做完了作業,大人們下地回來開始做飯,孩子們吃過飯又聚到院子里或者麥場里玩。
●指星星過月
我們最喜歡在夏夜的月光下玩這個游戲。A負責用紗巾或者雙手蒙住B的眼睛,其他人不能說話但要做出各種人物的動作從B跟前走過去,A向B描述走過去的人的動作:“指星星過月,跳舞的人走過去了”……“掃地的人走過去了”……B要猜走過去的人是誰,猜對就贏了,被猜出的人就要被蒙眼睛了。
前面的人做過的動作,后面的人就不能再做了,人多的時候,玩起來就太考驗人了,往往是跳舞的掃地的寫字的讀書的洗衣服的鋤地的飛著的蹦著的瘸著的等等等都過去了,想不起來自己該怎么過去,于是乎,為了游戲而舍身,摳著眼睛鼻子做著鬼臉過去的,抱著背著爬著過去的,翻著滾過去的,丑態百出,簡直能把人笑死。
我只想說,這游戲就是一種拓展思維訓練,誰想的?真好!
●捉迷藏
這個大家也都知道。房子角,門后面,大樹后面,都太普通了,很容易被發現,據說,還有人能藏得讓別人到最后都找不到。
有一次,我藏在院子里新鋸開的大木板后面,本來是沒人發現的,可是尖尖的木刺劃破了我的右手,血嘩嘩地流出來,一下子把我嚇哭了。一群人一看血流不止,都嚇跑了;大人們也都沒人在家。我堂姐急中生智,想起伯母以往的法子,跑到屋子里,從被子一頭的針縫里揪出一團棉花,拿火柴胡亂燒了下,一下子摁在我手上。摁了好一陣子,竟然也不流血了,她幫我擦凈手上的血跡,囑咐我不敢對父母講。現在我手上還有一小塊傷疤,就是那時留下的。
節假日的時候,除了玩以上的這些游戲,孩子們還有更多的選擇。
●集糖紙、煙盒紙、畫報
那時候生活條件艱苦,能經常吃糖的人家并不多,大家也就是在春節或是誰家辦喜事時能吃上一些。所以,女孩子們就開始收集一張張玻璃糖紙,透明印花的,花花綠綠的。如果能有一張別人沒有的糖紙,就可以炫耀一番啦,其難度,并不比集一張比較珍貴的郵票容易。很多70、80后孩子都曾有這樣一本厚厚的糖紙集。
也有些孩子,喜歡收集各種各樣的煙盒紙、明星畫報。
●連環畫(小人書)
夏天麥收的時候孩子們拾完麥子,騎自行車的小販就會帶著一大筐子的小人書來換麥子,也可以拿舊書紙來換,當然,也可以買。
拿到小人書,我們幾個就看,看完了換著看,換著也看完了,就拿上一本幾個人圍著一起看,邊看邊議論,這是什么意思,那個人物畫得像不像,頗有些現在教育提倡的“合作討論”學習的意思。
爸爸曾經給我買過一整套《紅樓夢》和《東周列國志》。可惜那時候看不懂,只能討論討論人物畫得好不好。后來我看《紅樓夢》中的各色女子實在是畫得好看,衣服、頭飾也十分多樣,就拿小剪刀把金陵十二釵和小丫頭們一個個仔細地剪下來,貼在筆記本上,時常翻看。后來隨便翻開一張,就能叫出是襲人還是晴雯,是黛玉還是寶琴。
在那個資訊缺乏的年代,這種通俗易懂的讀物,是孩子們獲得知識、增長見識的僅有的幾個渠道之一,是70、80后的一筆精神財富。
可惜的是,本子、小人書都沒有保存下來。現在想起來,只能暗自回憶一番。
在玩耍中,孩子們釋放了物質上的貧瘠帶來的委屈,咯咯咯的笑聲舒展了天性;在玩耍中,孩子們個個鍛煉得心靈手巧,學會了與人共處,創造了無限快樂。
引用今天看到的一句話作結:“人生所有的經歷似乎都不是無意義的,往事就那樣蟄伏在體內,在日常的行色匆匆中隱藏的很深。可某一陣風,某一種熟悉的味道,某一個似曾相識的場景,都讓我在不經意間和童年相遇”。
(未完待續,敬請關注)
點擊鏈接閱讀村子的系列故事:
我村子的故事(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