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富爸爸窮爸爸》這本書,固有的價值觀被顛覆了很多。在北京這樣一座城市生存,很多人貌似擁有著幾百萬甚至上千萬的房子,卻在將近20幾年的房貸中緊衣縮食,每月的吃穿用度無一不需要精打細算。前幾天和同學聊天,他講了一個現象,2010年的時候大家買房子貸款一百萬都覺得很多,現在很多人對于三五百萬都很淡定,有的人換房除了硬性需求外,竟然因為房貸還個兩三千覺得不過癮,一定要住大房子而換房。有的人認為只有欠銀行錢才是賺的,因為人民幣在不斷貶值,還房貸是件幸福的事。
?我觀察身邊剛剛工作的年輕人,只要有購房需求,那么如果家中有存款去交首付,房子又比較靠近市中心的話,就會成為大家艷羨的對象。多少農村到城市工作的人對于買房子連想都不敢想。是的,很多人買不起房,還房貸是一件幸福的事也是在高房價的驅使下人們固守老傳統的想法產物。中國人結婚歷來會置辦婚房,有了下一代當然也會希望他接受更好的教育。我也是普通人,我還記得自己簽完購房合同的那一瞬間,那種滿足感由內而外。但捫心自問,我當時對自己每個月的工作收入、還貸能力、日常開銷額度都沒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在還房貸這件事上,很多人和我一樣不冷靜。
?書中寫到,富人認為房子是負債,窮人認為房子是資產,并且對于房子提出了以下觀點:
【對于房子,我要指出大多數人一生都在為一所他們從未真正擁有的房子而辛苦地工作。換句話說,大多數人每隔幾年就買新房子,每次都用一份新的30年期的貸款償還上一筆的貸款。】
【即使人們住房按揭貸款的利息是免稅的,他們還是要先還清各期貸款后,才能以稅后收入支付各種開支。】
【最大的損失是致富機會的損失。如果你所有的錢都投在了房子上,你就不得不努力工作,因為你的現金正不斷地從支出項流出,而不是流入資產項,這是典型的中產階級現金流模式。】
?不僅僅是房貸,車貸以及信用卡透支現象,同樣存在著這個問題。當貸款與支出在收入中占比很大時,所賠上的不僅僅是金錢,還有物品的浪費、環境的混亂,更嚴重地還會限制個人能力發展。舉個例子,你的化妝包里有多少支色號的口紅?你都能用完嗎?是不是都是雅詩蘭黛、香奈兒這種大牌呢?我們以口紅為例算一個簡單的賬單,一只雅詩蘭黛傾慕唇膏是300元,假如你目前一年買8支唇膏,假如你的實際用量是3支,那么一年就能節省1500元,以8%的收益率處理每年的1500元,五年后就是11000元。這還僅是簡單的口紅一項,如果能盡量減少房貸、車貸、信用卡欠款的總數額,每個月(注意是月)都能存下來幾千元,那么日積月累,存款就會不可想象。拿著普通人的工資就別總想過貴族的生活,購買自己能力范圍內的東西。欠銀行的畢竟是要還的,用未來的幾十年為今天的決定還債,其實是有很大風險的,畢竟誰也無法預言未來會發生什么。也許明天有一個很好的出國讀書機會,可是你并不敢去,因為這意味著有半年沒有收入;也許明天家人急需一筆醫療費用,那時不得不把房子便宜賣出…..
?貸款提供的是便利,在目前金錢能力有限的情況下完成生活必需品的購置,但不應成為欲望的導火索。我還沒有這筆錢,我又那么想得到它,因此我要負債去買,而還款所付出的代價暫時不在我的考慮范圍內。這樣的盲目性毀壞的是生活,不能擁有愉快的體驗。
?我的書法老師今天在微信群里發了一塊價值不菲的老坑端硯,石感甚好,作為書法癡迷者,我們都好想捧回家,可是愿望是一回事,現實是另外一回事,300塊的硯臺照樣能寫。因為硯臺的價格并不能影響我寫字的快樂,就像10萬元的車與70萬的跑車,租房還是買房,在金錢、個人需求與欲望、還貸能力的合理規劃下,不要人云亦云,創造出最適合自己的生活方式。多出時間和精力欣賞山水花草,沉浸在喜歡的事物上,自在地睡個好覺做個好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