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自傳

一切都是自傳,這句話的意思是,每個人講的故事,都是在說他自己。譬如每一位作家最感人至深的小說,在很大程度上都像是他的傳記。

打個比方,日本小說家村上春樹,他最受歡迎的小說《挪威的森林》,就是取材于他自己的真實人生,小說女主角綠子的個性,和他的夫人陽子是一樣的。

他小說里寫的年輕人,很多都有自殺和精神控制的表現,關于精神控制,村上在書里的形容是,身體里被別人裝了一個什么東西。

也許,村上春樹多次見過年輕的朋友自殺,這給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于是他一生都在用小說化解這個傷痕。

除了這個以外,他也常常寫到井,有這樣一個情節出現過很多次:男主人公進入井底待著,后來發現,井底有一條路,走出去,就是他要去的目的地。

而這個“井”的出現,也跟村上春樹自己有關系,他解釋說:我的理想就是繼續待在井底。

我特別喜歡他的這個關于井的隱喻,所以在給我的書簽名的時候,我經常會寫下這樣一句話——深入你的潛意識之井。

話說回來,比起《挪威的森林》,其實美國小說家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飄》,更像是一個地道的自傳。

在《飄》這本書里,米切爾塑造的女主角斯嘉麗,既是經典的強悍美國女性的形象,也是米切爾自身的形象。小說故事的發生地亞特蘭大,就是米切爾出生長大的地方。女主角斯嘉麗的家庭結構,和米切爾的家庭也很相似。

在小說里,米切爾還塑造了一對截然相反的男人形象,一位是彬彬有禮但是無力的紳士艾希禮,一位是平日浪蕩但關鍵時候不糊涂的白瑞德。

白瑞德的形象深入人心,我聽很多女性都表達過對白瑞德的喜愛。他藐視一切明規則,卻懂得社會運行的潛規則;他膽大妄為,卻在關鍵的時候特別給力;他很花心,卻一直把斯嘉麗當做最愛或唯一的真愛……

白瑞德和艾希禮這一對男人形象,取材于作者米切爾的生活。她的初戀是一名軍人,是像艾希禮一樣的男人,兩個人已經訂了婚,但后來不幸戰死。而米切爾的第一任丈夫厄肖普,就是人們眼中的惡棍,他冷酷無情、酗酒成性,還沾花惹草,這段婚姻后來也解體了。

這樣看,就非常有意思了。厄肖普就是真實生活中的白瑞德,和美好沒有關系,但米切爾作為一名女作家,在小說里卻嚴重美化了這個形象。她為什么要這么做,而這種花花公子的形象又為什么這么受女人歡迎呢?

其實,這是人類一個共同的故事,白瑞德這一類的花花公子形象還有更登峰造極的表達,那就是經典喜劇愛情電影《唐璜》中的男主角唐璜。但今天我們不展開這個話題,以后再說。

電影《唐璜》劇照

為什么出現這樣的人生,為什么會有這樣的人性?也許作家都不明白,于是在米切爾的小說中,用了“一團迷霧”四個字來表達。

小說女主角斯嘉麗常做一個夢,夢見自己身處于一團霧中,不知去向何方。

小說最后,白瑞德說再也不愛她了,然后離開了家,她去追白瑞德,跑到院子里,卻發現,院子里有了一團霧。看著這團霧,她驚呆了。

這團霧,可能是代表斯嘉麗潛意識的一團迷霧,或許也是人生的迷霧,人性的迷霧。和村上春樹小說里的“井”,是同一個道理。

在我看來,心理學之所以這么迷人,這么受歡迎,是因為我們覺得,心理學能幫我們看清楚,這團霧或這口井到底是什么。

人生腳本

不同的心理學家,會用不同的路徑去研究人性的迷霧。像著名心理學家埃里克·伯恩就提出了“人生腳本”這個概念。

伯恩認為,每個人都在童年時代形成了一個“人生腳本”,像是一個人的人生劇本一樣,會有開始、展開、高潮、結束和尾聲。通常情況下,如果沒有很深地去認識自己的話,我們并不知道這個腳本是什么,只有當它真實發生了、展開了以后,我們才會知道。

背景知識

埃里克·伯恩是加拿大心理學家(1910年-1970年),英文名是Eric Berne。他發展了相互作用分析(Transactional Analysis,簡稱TA)的治療流派。除了人生腳本的概念廣為人知外,他還提出了自我狀態。 他認為,我們有三種自我狀態:兒童自我、父母自我、成年自我。在人際關系,這三種自我會有種種微妙的相互作用。所謂的相互作用分析,就是分析人和人之間,是怎樣在這三種自我狀態下溝通的。

伯恩的書非常值得一讀,現在他的書中文版在售的有《人生腳本:說完“你好”,說什么》《人間游戲:人際關系心理學》等。

比起精神分析、認知行為和人本主義,TA是一個相對小眾的治療流派。

如果你多了解那些你最喜歡的作家、導演和演員的人生,你會發現,他們的作品,和他們的人生,是互為影子的。

特別是那些最打動人心的角色和作品,其中最出彩的,必定很像是創作者自己的自傳,而它之所以會打動人,則因為這是人類共同的故事。

并且,那些偉大的導演和小說家都知道,他們創作的故事,必須是從自己潛意識深處發出的,才能打動受眾。

像日本“動漫之王”宮崎駿,在創作自己的動漫作品的時候,就特別知道,要向潛意識深處去尋找素材。比如,他獲得奧斯卡獎的作品《千與千尋》中,給河神洗澡的鏡頭,就源自于宮崎駿的一段記憶。他小時候常路過一條河,表面上河水非常清澈,但某次清理后發現,河里的淤泥中竟然有那么多東西,特別是還有一輛自行車,這讓小宮崎駿印象深刻,而他就把這些素材用到了給河神洗澡的鏡頭中。

動畫片《千與千尋》之河神

所以,一旦你知道,一個演員、導演和小說家最出彩的故事,常常就是他們的自傳時,也許你會發現很多東西。

譬如影星周星馳,他所有的影片,都有一個共同點:一個小人物被人踐踏,被人瞧不起,后來經過奮斗,成為神一般的存在。

這還只是比較表面的東西,更深一點的人生腳本,在影片《大話西游》和《西游降魔》里可以看到:男主角一直在逃避并刻薄地對待他最愛的女人,直到這個女人用死證明自己的愛,男主角才悲痛成神。

這是戲劇劇本,而在真實的生命劇本中,星爺也成了神一般的存在,同時也孤獨至極,一談起婚姻來,他就自卑得不得了,覺得自己不可能有婚姻了。

并且很有意思的是,記者柴靜采訪周星馳的時候,提煉出了星爺的人生腳本,但他竟然沒有意識到,自己在很多部重要的作品中,都重復著同一個模式。

這說明,周星馳是在潛意識的驅動下構建了這樣的戲劇劇本。他之所以會成為華人圈最受歡迎的導演之一,那也是因為,他從潛意識中構建出的劇本,也是我們很多人共同的人生腳本。很多影迷如此熱衷于他的電影,也都因為一個共同的感覺,在周星馳的電影里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事。

電影《大話西游》劇照

所以,作為觀眾,我們在觀看電影、電視和小說,并被其中一些故事深深打動的時候,請別把它們當做一個簡單的娛樂。你需要問問自己:

為什么這些故事觸動了我?

天啊,難道是因為,這也是我的故事嗎?

今日得到

最后,我們來總結一下,今天這一講的關鍵內容:

第一,導演、演員和小說家創造出來的出彩作品,常常源于他們的自傳。

第二,心理學家埃里克·伯恩說,每個人都有一個“人生腳本”,它在童年的時候形成,有開始、展開、高潮和結尾幾個部分。

第三,那些最打動人的故事,很可能是人類共同的重要“人生腳本”。

第四,那些最打動你的故事,很可能是你的“人生腳本”。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