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切都是自傳。
一切都是自傳的意思是,每個人講的故事都是在說他自己。每位作家最感人至深的小說,很大程度上像是他自己的傳記。
例如村上春樹《挪威的森林》就是取材于他自己的人生,女主角綠子的個性和他夫人陽子是一樣的。他小說里的年輕人很多有自殺和精神控制的表現,就像身體里被別人裝了一個什么東西,也許是因為他見到很多年輕人自殺的現象,對他的生命造成了巨大的沖擊。小說里“井”的比喻,也跟作者本人的思維有關系。
瑪格麗特·米切爾的作品《飄》更像是一個自傳。書中的女主角斯嘉麗就是米切爾自身形象。兩個男主角,白瑞德和艾希莉,也取材于米切爾的生活。艾希禮是他初戀的投射,而白瑞德反映他丈夫的形象。書中多次提到的一團迷霧,可能是代表斯嘉麗潛意識的迷霧,也許是人生的迷霧,人性的迷霧。
心理學,能幫我們看清楚這迷霧或這口井到底是什么。
二、人生腳本。
心理學家會用不同的路徑研究人性的迷霧,埃里克·伯恩提出了人生腳本的概念。他認為每個人在童年時代形成的人生腳本,像是一個人生劇本一樣,有開始、展開、高潮、結束和尾聲。如果沒有很深的去認識自己的話,我們并不知道這腳本是什么,只有當它真實發生、展開以后,我們才會知道。
如果你多了解那些你喜歡的作家、導演和演員的人生,就會發現他們的作品和他們的人生,是互為影子的。那些最大得人心的角色和作品,最出彩的片段很像是創作者的自傳,之所以會打動人,是因為這是人類共同的故事。那些偉大的導演和小說家知道,他們創造的故事必須從自己的潛意識深處發出,才能打動受眾。比如宮崎駿《千與千尋》中河神洗澡的片段,就源自他幼年時一條河的記憶。
周星馳作品的共同點是,一個小人物,被人踐踏,被人瞧不起,后來經過奮斗,成為神一般的存在,這就是他的人生腳本。他是在潛意識驅動下,構建的這樣的劇本,也是我們很多人共同的人生腳本,所以大受歡迎。
我們在欣賞電影,電視和小說時,被其中的故事深深打動的時候,別把它當做一個簡單的娛樂,需要問問自己:為什么這些故事觸動了我?難道是因為這也是我自己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