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保持一顆平常心
淡定是一種人生態度,它是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穩定自己的心態不受外界的影響,不以一時的“得”而過分喜悅,也不因為一時的“失”而煩惱。萬物自有它自己的規律;我們對待自己的未來要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平常心。
范仲淹在《岳陽樓記》里提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這是一種人生的最高境界,無論外界或自我有何種起伏喜悲,都要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態。
新東方的創始人俞敏洪說:“別人用一年做成的事我用兩年,別人用五年做成的事我用十年,別人用十年做成的事我用二十年,實在不行了我就每天保持平和的心境,當他們離開這個人世的時候,我還愉快地活著。”
自古以來,生活難免充斥物欲,要不然范仲淹也不會寫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詩句。物質帶給我們的快樂到底有多大?當看到別人富甲一方時,我們失去某些東西時,我們的心是否亂了?我們是不是以物喜了?我們有沒有以己悲過?
在生活中,物質不是評定幸福與快樂的唯一準則,重要的是要有一顆淡定的心,不為名利所累,不為世俗所擾,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輕松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細細說來,“不以物喜”之“物”就是金錢、房子、車子、職位、權力,也就是名和利。“物”說白了,就是你的財富、你的成就、你認為值得炫耀的東西。
“不以物喜”不僅僅是指不為物質名利所累,還有一層含義,即得到的已經得到了,何必沾沾自喜,現在的財富和名利只是證明了過去的價值,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太當回事,無論你曾經取得了多么輝煌的成就,就算是站在了輝煌的浪尖,依然要保持一顆淡定的心。千萬要記住,我們的路還很長,更多的機會和挑戰壓在我們的前頭,如果我們只會欣賞現在的“物”,那么我們就可能會失去更廣闊、更美好的未來。
“不以己悲”,說的是人只要活著,在任何時候都別把自己不當回事,不要在看到自己的弱點或是失敗的時候就輕易否定自己,讓自己陷入沮喪的情緒中,這樣也許就完全限制了自己的自由心境,完全埋沒了自己。
人的一生面臨太多得失,所謂“得失”也許真的有得必有失,所謂“舍得”,也許真的先舍才有得!
其實,人生中的失去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要化悲傷為力量。當你不如意時,就把所有的煩惱都拋到九霄云外吧,不要為那些不順心的事而煩惱。讓那些落寞的往事慢慢沉淀下去,我們才可以充分體會到生活的快樂和明媚。無論面對失敗還是成功,我們要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要保持一種淡定的心態,不因一時的成就而得意忘形,也不因一時的挫敗而妄自菲薄,世間一切不過是過眼云煙,大可一笑而過。
晉迨禪師酷愛種植蘭花,視蘭花為友。一日,晉迨禪師應邀出去講經說法,行前讓弟子好好照看蘭花。
弟子知道禪師鐘愛蘭花,因此看護得十分仔細。然而越是仔細越是出錯,在澆花時他不小心將蘭花架子撞倒,瓦盆破碎,花葉零落。看著一地的殘花爛泥,弟子嚇壞了,不知道如何是好。
晚上,禪師回來,弟子報告了此事,以為禪師一定很生氣,就請求師父懲罰自己。沒想到晉迨禪師竟然平靜地說:“你不是故意的,又曉得毀壞東同不是一件好事,以后會更小心做事,我還懲罰你做什么?我的確喜歡蘭花,視蘭花為友。但我種蘭花的目的是為了香花供佛,美化禪院的大眾心境,不是為了生氣煩惱啊!”
禪師之所以如此淡定,是因為他雖然喜歡蘭花,但心中并沒有將蘭花視作自己畢生的牽掛(因為“牽掛”是喪失淡定心的“障礙”),因此,蘭花的有無,并不影響他心中的悲喜。
世上的任何東西,無論我們認為美好還是丑陋,喜歡還是不喜歡,都是有生有滅,我們不應該讓外在的事物或一時的情感改變內心的淡定。
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