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得到,我們很多人僅僅停留在知道的層次,很少人能夠得到。原因是我們沒有知行合一,知道和得到的路上還有兩步,第一步是悟到,我稱之為需求。當我們悟到它的重要性而不做它所付出慘痛的代價的時候我們有了一個需求,隨后我們變去做到。第二步正是做到,我們都知道,理論和實踐中有巨大的鴻溝,我常常發現自己明明會,可是總是在做的時候發現各種不會的細節,這些細節和意外都是我們在實踐中才能學到的。當我們不斷的去做,然后漸漸明白了什么,我覺得這就是得到的過程。? ?
為什么做比做什么更重要!!!
很多時候我們不去做的是因為我們覺得簡單,我們沒有對簡單的事物抱有敬畏,也沒有從簡單的事情里看到復雜。
金錢是人的工具,人是金錢的主人。這句話簡簡單單,大家都明明白白。多少人活成了金錢的奴隸我不知道,我知道的只是不舍的花錢的我。當我重新梳理自己和金錢的關系的時候,我才終于明白,錢在我手中是一個什么東西。他重新變成了我的工具,而我重新成為金錢的主人。
逐漸對金錢開始定義,開始制定自己的標準和原則。什么東西比金錢更重要,什么樣的金錢要不得。厚德載物。
金錢來源于創造。創造是人最偉大的東西。創造的想法來自我們的頭腦。思考致富,簡單的四個字,我一讀再讀。我多久沒有再思考過了,為什么呢?習慣于抖音,微信,閑下來就感到莫名的空虛。直到我遇上冥想,我漸漸了解,人是大腦的主人,現在大腦成為了人的主人。我們很難在靜下來,靜靜地思考。
人生三段論,出生-畢業,畢業-時間,時間-夢想。明白自己未來的路,我們擁有目標,我們更能有勇氣和力量走下去。
現金和現金流存在一定量的轉換能力。資本利得讓人有錢,現金流讓人變富。而唯有可控的現金流才讓人安心。
在計算出自己需要的收益率和需要的現金時,我們首先需要明白自己現在的選擇需要什么,然后我們要對自己的重點需求進行資產配置。中間考慮到可控不可控,概率大小的問題,我們要合理分配資源。
收入方式的不同決定生活方式的不同,收入質量的不同,決定生活質量的不同。收入質量的上限,和收入質量的可控性。
我個人認為財務自由的三大悲劇,有錢沒機會,有機會沒錢,有錢沒負債(無法減少支出)
每個人對風險承受能力是不一樣的,我們要對風險進行轉移或嫁接。
我們要看淡金錢,要明白,這個世界上比金錢重要的東西太多了,我們要去追求自己的快樂
人生很多時候都是憑借感覺行事,發現不太準確,我們需要對自己擁有一個數字化的標準,按照數字化的原則來要求自己,這樣我們的每一步都十分清晰,不斷迭代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