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昨天,參加了家長會,回來后心情特別復雜,當天沒控制好情緒,對著你發了一通牢騷,不知道你們是否聽進去了我的牢騷,結果自己晚上也沒睡好覺,第二天醒來感覺心情依舊很是郁悶。在孩子教育問題上,母親總是顯得比父親要焦慮多一些。
? ? ? ?
? ? ? ?我們都是孩子的守護者,初為人父、人母,我們都是第一次養育孩子,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樂地成長,也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為我們的驕傲,但是反思我們對孩子的教育,我們竟然很久沒有坐下來進行一次系統地、全面地溝通和交流了,也沒有探尋過他人成功的經驗和教訓,我們是不是在孩子的教育中迷失了方向?
1、乖孩子的標準是什么?成績好?聽話?會思考?懂得孝順?
有的父母認為孩子只要健康平安他們就很高興了、有的父母認為只要她聽話就是乖孩子了、有的父母認為成績優秀,什么都比別人強才是乖孩子的標準。我們從沒有把孩子的成績作為檢驗孩子是否成功的唯一標準,我們希望孩子健康快樂的成長,在這一點上面我們是統一的。作為母親,我希望孩子能夠跟上同齡人的腳步,懂得體貼和孝順,有一點情商,會一點甜言蜜語,有較好的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這點要求并不算高;對于乖巧,老師則在這次家長會中提出:隨著科學技術的越來越發達,我們都無法預料到15年后當孩子們長大進入的社會是什么樣子的,所以老師們希望孩子們不僅僅要乖,更應具備一些創新性和靈活性;只有擁有了快速適應能力才能適應社會的不斷變革,才能有能力去參與到改變的活動中去。
反思:雖然我們也希望孩子能多和同齡的孩子一起玩耍、也希望和孩子們的家長多些交流的機會,但是有時由于每日的功課而沒有太多的時間玩耍,有時也是因為磨蹭,有時是自己的懶惰,所以很多想法只是局限于想法而缺乏行動,基于此我認為我們需要改進。
改進方式:共同尋找教育方面的資料,共同閱讀或參加學習交流學習心得;多和同齡的父母探討孩子養育、教育得失體會,建立雙方共同認可的教育觀
2、家庭目標和愿景
孩子上學期有一篇命題作文是關于家教和家規的,孩子左耳撓腮怎么也寫不出來,她說看電視里那些大家族都有家規家訓,而我們家的是什么呢?孝順、善良、誠實、信用、勤儉節約,在我解釋完之后,我自己也對我的解釋不是很滿意了,當時我也有些懵的,不知道怎么給孩子做更全面的解釋,后來我想到了《弟子規》,這是一本只有一千來字的小冊子,儒家思想提倡的孝、悌、謹、信、泛愛眾、親仁和余力學文等思想,都在《弟子規》中,有明確的行為規范,那么這些行為規范,對于現代人會有什么作用呢?《弟子規》在規范人的行為規范,做人的基本準則上總結的非常對,這也是幾千年中國文化的積淀,在孩子心目中這就是規矩,是要遵守的,另外孩子是可塑的,在越小的時候越容易建立起這些道德規范,做事的原則,因此教育確實從小做起。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課堂,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任教師。也有人說:家庭是孩子的一面旗幟,父母是孩子的一面鏡子。父母是對孩子影響最先、最深的人,是孩子模仿最早、最多的形象。在孩子面前,父母從思想品德到生活小節,都沒有小事。要教育孩子具有較高的社會公德,父母自己就必須先成為這樣的人;要求孩子積極進取、勇敢拼搏,父母也要率先示范。只有這樣,才能對孩子產生積極、深遠的影響。
反思:作為一家之長,我此刻多希望你這個做父親的能帶起這個頭來樹立起咱們家的家庭的威信和尊嚴,家庭內部需要規則;家庭內部是有動力的,要促進內部平衡,不能長期失衡;家庭需要目標和愿景,這樣才有凝聚力;家庭需要文化建設和精神上的引領者。
有一句喊得很響亮的名言:“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會教的父母”。只要我們攜起手來,共同為了這個家庭而努力,我相信我們的家庭建設一定會搞得得越來越棒!
改進方式:
共同學習《弟子規》共同探討和建立我們的家規家訓、建設家庭目標和愿景
可參考的資料:
1、吃虧是福,自己的路自己走。
2、孝在當前,莫要子欲孝而親不在。
3、本分做人,踏實做人。
4、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
5、晚輩必須尊重長輩,弟弟妹妹聽哥哥姐姐的話
6、嚴于律己寬以待人
7、自尊、自強、自立
8、珍惜生命、愛護自然
9、尊老愛幼、勤奮好學
10、老老實實做人、勤勤奮奮做事
11、低調做人、高調做事
12、天下作偽是最痛苦的事
13、積善之家必有余慶、積惡之家必有余殃
14、百善孝為先、誠信為本、以和為貴、以德服人
15、誠實、善良、孝順、寬容、有責任心
16、孝為先、和為貴、誠待人、親持之
17、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
18、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才
19、讀書志在圣賢、非徒科第、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20、與人為善、于己為善
21、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22、踏踏實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23、尚節儉、愛勞動、善讀書
24、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
25、見人必恭、見難心及、見功思過、見利思義、見賢思齊
26、友善親朋、尊師重道、謙恭禮讓、刻苦拼搏、自強不息
27、與人為善、與鄰為友、嚴己寬人、尊老敬賢、扶危濟貧
28、處事謙讓和為貴、為人誠信善為本
29、誠實做人,和善待人;尊老愛幼,尊敬師長,萬事包容,和睦相處,學好知識,掌握本領,遵紀守法,勤勞節儉
3、在孩子面前樹立一個良好的形象
這個問題其實是對上一個問題的延續,除了在道德品質方面我們是孩子的榜樣,我們的工作狀態、事業心和責任心;我們待人處事的方式方法、言談舉止都是影響孩子的成長的關鍵因素。前段時間,地鐵上一副畫被轉載了無數次,這副照片描述了兩個媽媽帶著各自的孩子乘地鐵,其中一對母子媽媽和孩子的手中各自捧著一本書,聚精會神地在看書,而照片中另一對母女,母親一直在看手機,旁邊的小孩則伸長了脖子也一直盯著媽媽的手機屏幕。隨著智能手機業務的拓展與進步,我們儼然是成為了被手機綁架的人(家長),我們在家里面玩手機、玩電腦的行為一定會給孩子造成不良的影響,孩子會想,憑什么我這么辛苦寫作業,你們卻在一邊開心地玩手機呢?久而久之,她們對學習的興趣必然受到影響。
反思:手機的故事僅僅是個縮影,我們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隨時都會給孩子留下仿效的模板;家長是原件,孩子是復印件,當復印件出現問題,請在原件上找找原因!這句話和這這張照片一樣經典!
改進方式:克服欲望,告別手機,找到新的興趣愛好,陪伴孩子共同學習進步
4、不吝嗇對孩子的鼓勵
人是一種喜歡被別人愛、被別人理解的動物。心靈如玻璃般透明的孩子,更需要我們的呵護與賞識。對孩子來說,重要的是具有自信、自愛的精神,鼓勵的眼神,肯定的話語,像是自信的種子,播撒在孩子的心田。對于孩子,不妨多點鼓勵,多點贊美,少點批評,少點指責,讓孩子快快樂樂,健健康康成長!
鼓勵的方式多種多樣,一句話、一條微信、一封手寫的信或者一個電話。
經常出門在外的爸爸,其實你知道嗎?不在孩子的身邊的時候,孩子是多么希望能接到你在外鄉打來的電話發來的信息給她幾句鼓勵的話,哪怕僅僅是一句,這份從遠方傳遞來的關愛與鼓勵,對于孩子來說是件多么開心的事。
反思:有時我們總是給自己找借口,自己有多么的忙,或者因為工作有那么多的煩惱,但是如果真的關心孩子,時間擠擠總會有的。
改進方式:不管有多忙,都要記得給孩子一個擁抱或一個電話(短信、微信)如果能視頻了解一下孩子的學習情況并給出適當的指導,那是最好了!
5、情商教育
對于父母而言,除了重視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外,還有一項在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甚至比智商教育更為重要的,就是情商教育。美國哈佛大學的教授丹尼爾·古爾曼認為:“情商是決定人生成功與否的關鍵”。最新的研究也顯示:一個人的成功,只有20%歸諸智商的高低,80%則取決于情商。如果把智力看作是一種潛在的智慧能量的話,那么情商則是喚醒這種潛在智能的笛聲。
高情商的培養可以從培養忍耐力 、培養自信心、好奇心和探索精神開始,有的家長很少讓孩子出門,擔心這擔心那。孩子看到生人就哭、就躲,長大后易敏感、退縮,放手才能讓孩子得到更多成長。我們的孩子從小學二年級起因為各種原因得不到家長的及時接送,所以逐漸地她就練就了自己上學和回家的勇氣和信心,這點,我認為我們家的孩子比別人家的孩子要強很多。但是不僅僅局限與此,高情商還包括較強的團隊榮譽感、團結精神、情緒識別和控制換位思考能力。
反思:情緒控制能力是最難的一項品德,而以上其他各項能力不要說小孩,甚至連我們大人都不見得具備,又怎么能去教育和影響孩子呢?
改進方式:學會做一個細心觀察父母、學會和孩子交談溝通、與孩子一起面對難題,共同承擔、請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求助于專業機構、及時與學校的老師溝通孩子的成長中的問題
6、強化孩子的思考能力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怠”。這是一種讀書及學習方法,指的是一味讀書而不思考,就會因為不能深刻理解書本的意義而不能合理有效利用書本的知識,甚至會陷入迷茫。而如果一味空想而不去進行實實在在地學習和鉆研,則終究是沙上建塔,一無所得。孔老夫子告誡我們只有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才能學到切實有用的知識,否則就會 收效甚微。
家長會上,幾位老師也反復強調,四年級的孩子必須開始獨立思考。獨立思考能力的養成是個長期的過程,教會孩子思考,是一生中最有價值的本錢,如果不會思考,就會導致對所學的知識一知半解;只有通過思考,才能建立各種知識之間的聯系,才能將知識進行歸納、提煉、消化和吸收,最終變成自己的財富。
反思:有時孩子不愛問問題,這時我們要鼓勵她多問為什么;有時孩子問了為什么,我們卻隨意地讓她們去請教度娘,殊不知,當百度把所有答案告訴了孩子之后,孩子的思考能力也逐漸在蛻化。
改進措施:學會判斷孩子的問題中哪一些事值得深入思考的,鼓勵他們自己通過各種實驗找到答案;拓寬視野,加大孩子的閱讀量;增加必要的思維訓練;引入體驗式學習;在游戲中鍛煉邏輯推理能力
借著這次家長會,做個反思,也希望和作為孩子守護神的你共同探討在未來的日子里如何齊心協力一起幫孩子成長和進步!
也希望你能從父親的角度,思考在將來的日子里,如何給予孩子更多的關愛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