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似乎與家庭相關的節日才是最源遠流長的,春節團圓、清明祭祖……無論身處何方,對故鄉故人的思念,無法忘懷。
小時候對死人、墳墓一類事情怕得要命,唯獨在清明祭祖這天,縱然走在布滿新墳舊墓的田間,也沒有害怕的感覺。
那時候的祖墳不是一個個整齊劃一的墓碑,也不是圈在一個園子里,所謂公墓。記憶中,我們需要抬著祭品,翻過山坡,越過溪流,浩浩蕩蕩,有長輩,父母,還有許多平時不常見面的宗族兄弟嬉笑追逐。我們總是如春游般興奮。
掃墓有許多工序:除草、鋪新皮、墓碑描紅、跪拜、上香、燒紙、斬燒豬、吃包生!
我印象最深還是描紅。作為年幼的女性家族成員,描紅的工作往往由我們承擔。掃清祖先墓碑上的泥塵,碑上的文字經過一年的風吹雨打,已經模糊不清。拿毛筆沾上紅漆,沿著石碑上凹槽文字,一筆一劃地重新上色。由高到低,由右到左,由大到小!要全部完成也是一個不小的體力活。
小時候并不識很多字,墓里的很多先祖都未曾謀面。說不上思念,說不上悲傷,但卻有著一股你的姓氏我的名字的崇敬之情!沒有他們就沒有我們家族的繁衍!隨著年齡增長,父輩日漸年邁,免不了生離死別,我越發理解這生生不息的生命傳承的意義。
儀式的最后一項是“包生”,我想這應該是我們那里最獨特的風俗了。所謂包生,就是祭祖結束后,用新鮮生菜包著拜祭的食物,比如燒豬,雞肉,還有預先準備的炒粉,豆芽之類,一起大口大口的吃。小時候窮,像這么豐富的餐食還只能在祭祖時才有呢!因此內心當中對祖先是感謝的,畢竟他們無私地把孝敬他們的食物分給我們吃了!
坐在風和日麗的小山頭,吹著和煦的暖風,吃著豐盛的包生,這就是小時候的我對清明掃墓最幸福的懷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