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無稽之談”到見機行事
從前有個地主,向佃戶收租時制定了一個規矩,凡是給他交租的佃戶每家必須奉上一只雞,若是佃戶忘了帶雞或不交,第二年就休想種他的地,所以佃戶們每次交租時都要帶上一只雞去,長此以往已成慣例。
有一位張三也是地主的佃戶,某一年,交租時故意將那只額外的雞藏了起來,交租之后,地主未見到雞很是不高興說道:“此地不與張三種”,張三急忙拿出雞來,地主一見到雞笑逐顏開改口道:“更與何人”。之后,張三問地主為什么前后言辭相差甚遠,地主回答說:起初,我是無稽(雞)之談,后來不過是見機(雞)行事罷了!”
以上是一個民間流傳很廣的笑話,在這個笑話里,地主從“此地不與張三種”到“更與何人”顯然是一個一百八十度的大轉折,,地主之所以有這么大的變化,其中起主導作用的顯然還是地主自己附加給佃戶們的額外收入“雞”的功能,地主由“無稽之談”到“見機行事”是一個改變的過程,由此揭示出地主狡詐、虛偽的本性,其前后判若兩人正是其剝削階級共性的突出表現,此恰如李寶嘉在《官場現形記》中“制臺見洋人”一節中的制臺,曹雪芹《紅樓夢》中善于“迎合權貴、亂判葫蘆案” 的賈雨村,契訶夫《變色龍》中善變的奧楚蔑洛夫、、、、、、、、
這些都是同地主一樣善于巧言令色的行家里手。地主更是一個索賄的高手,借交租之時,榨取佃戶們的“油水”。在地主與佃戶之間本已不平等的土地交易中多設一道“交雞”的關卡。無雞便無地,佃戶們的生活沒了著落只好舍小利(雞)去要大利(土地)了,這正是地主壓榨佃戶的手段。《西游記》中唐僧舍不得紫金缽盂,恐怕如來的真經也不會給他,這也正是索賄者索賄得以“成功”的原因所在。
我輩蕓蕓眾生中,普通小百姓一個,生活中亦不免會遇到張三“無稽之談”的困惑,本以為有幾篇眾人口誅、筆伐的小作見于報端足以遏制這一現象的發生,無名小輩涉世不深的經驗告訴自己,幼稚的認為“秀才人情半張紙”的淡泊人生者多是不合時宜的,“君子之交淡如水”的高潔之士更是鳳毛麟角為數不多,人類社會中,打著“收租”的幌子要“雞”者不乏其人,單位中,上下級溝通非厚禮不能有情,“非禮務實”的現象更是要不得的,只是天真的“讀書人”不會理解深奧的人情事故中,某些掌握一定權力的市儈那“醉翁之意不在酒”的索賄行徑。本單位中,有重要大員辦喜事,所送之禮自然是不可輕的,若平時關系“淡泊”這時不突出表現禮金的,或者平時關系“緊張”這時更不在“禮品”上突出表現得,更有甚者,該大員明索,你竟然置若罔聞、分文不送,往后在單位中的日子里,工資、獎金會被人家卡到你的最低底線,以后有什么下崗、分流、息工之類的“榮幸”都會落到你的頭上,并且人家會有很多說道,什么業務水平不高、技術能力差都會是你被“下課“的理由,要是你的專業能力上太強,沒被人家抓住“小尾巴”,該大員又會在“工作態度、組織紀律”上做文章,這些只有其掌握的“軟指標”看不見,摸不著僅僅是部分掌握“生殺大權”官兒的印象分,人情分。在人家索賄的時候你已經丟失了這份“成績”此事自然少不了你。“吃一塹、長一智”筆者數年身受親歷的不爭事實足以說明這一點,自古就有“貧不與富斗、民不與官爭”的史例!(石崇斗富、曹操宰楊修)借古諷今、鑒古評今之際,我輩小生逸士、平民百姓還是唯心的學“聰明”一點,合時宜一點的好。
綜上所述,生活中此類事件多如牛毛,不勝枚舉,筆者僅就耳聞目睹現狀之困惑及自身與“佃戶”同病相憐的經歷作文以記之,高呼:“但愿世間多清風,天下廉士俱歡顏!”。
?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