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識別學術問題?
我最近在讀中文文獻的時候,遇到兩種狀況:一是,通讀全文都沒找到一個核心問題;二是,作者陳述的研究問題并不是一個有效的學術問題。
所以我今天想分享兩件事:什么樣的問題算是好問題?怎么區別一般問題和學術問題?
先聊聊怎么定義一個好問題。
我覺得一個好問題應該是值得思考但又難以簡單回答的問題。
如果我說“這是個好問題”,可能是我對這個問題想了很久卻沒找到明確的答案,還可能是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但我之前竟然沒想到。
舉個例子,“日更可以提高寫作技巧,是真的嗎?”
事實上,無論你對日更有獨特見解,但這個問題本身算不上好問題。
一個好問題往往預示著一個前沿的思考方向。
你如果思考的不夠深入,那么就只能提出陳舊而無趣的問題。好問題往往標志著思維上的先行一步,所以也就格外有挑戰性。
一般來說你只要有長期的積累,潛入一定深度,問出來的問題都會相當接近事物發展的方向。
如果你考慮(或正在)從事學術工作,你應該了解在你關注的領域哪些是熱議話題,哪些是已經被過分討論的話題,哪些是根本不會有人關注的話題??蒲性掝}也有“保質期”。如果你沒作足文獻檢索就匆忙著手于一個過氣的課題,那很有可能你忙碌半天卻對知識創造毫無貢獻,就算寫出論文也無人問津。
不同領域的知識保質期并不一樣。自然科學如基因、病理研究,學術關鍵詞的有效期一般只有3年;而在社會科學領域如心理學,關鍵詞的有效期可能長達7年。
作為研究生,除了向導師請教,還有什么辦法找到前沿的研究問題呢?我的建議是:
1. 關注領域內最資深的學者,看看他們都在討論什么。
2. 在最有爭議的話題上,不僅要聽那些最激烈而雄辯的觀點,還要關注作者論斷的角度和方法??梢栽囍忍暨x幾篇業內高手最近發表的熱議論文,我稱之為“主題論文”。
挑選主題論文的原則不在于數量多,找得準更重要。因為主題論文決定了你介入這個話題的高度,好的研究論文能讓你少走彎路,自己拿不準的話,不妨讓導師和高年級研究生幫你把關。
3. 接下來根據你的興趣和能力,選擇一些主題論文引用的文獻來讀。這樣做可以幫助你建構背景知識。沒有任何高手能憑空提出雄辯的觀點,任何研究都是建立在其他人更早的學術成果之上。
4. 最后回到主題論文的結論部分,看作者在那提到哪些亟需關注的空白。不出意外的話,資深大牛指出的科研方向很容易形成新的研究熱點。
日常生活中,人們未必看重“提出好問題”的能力。比如在員工績效考核時,政府機關和盈利性的企業更重視執行力和專業技術,如果員工在平常工作時和同事探討一些宏大的問題,很可能會被視為夸夸其談不務正業。
然而找到一個宏大問題需要花費時間,解決問題的失敗幾率高,風險大,因此愿意投入研究這類問題的企業不多;更多時候,探索這類話題的風險由整個社會來承擔,有大學內專門從事科研的學者來解答這些問題。
如果你對這樣的問題感興趣,那么比較適合你的環境是大學。參看我之前寫的 睡不醒的大學(生)。在大學,會提問的人和找到答案的人同樣受尊重。
再談談怎么區別一般問題和學術問題。
按照我之前對好問題的定義,“區分學術與非學術問題”本身就是個好問題,因為它“值得思考”卻“難以被簡單的回答”。對從事研究的人來說,能識別學術問題是實實在在的基本功。
學術問題并不等于研究生在課堂上提的問題,研究生平時問的大多數問題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學術問題。想要提出一個有效的學術問題,通常需要深入的浸染在某個領域里。
初學者靈光一現發現的問題往往早就有人回答過了,就算是沿著這個問題追問下去,也不過是習得已有知識,而非知識創造。
學術問題必須是一個沒有現成答案 待驗證的問題。
學術研究是一個創造知識的過程??煞Q為學術的知識必須在歷史標度上代表一種傳統,屬于某一體系。在創造新知識的過程中,你必須與其他學者對話。
從前有學者一口氣寫下一本經典而幾乎不引用,甚至一兩本著作就改變某一學科的格局。這種作學問的方式在今天這個時代已經不可能了。
今天的學術圈檢驗一個學者是否會做學問,要看你能否在已經建立起的體系上填補空白,能否與領域內最領先的思想對話,而不是看你多能拉洋片兒,在那自說自話。
作學術必須通過一定的方法,能在特定約束條件下獲得確定的答案。
這意味著學術問題之所以成立,得滿足三個條件:
首先,采用學術界認可的方法。無外乎定量研究方法、定性研究方法、還有混合研究方法這三大類。接下來我會把研究方法當成重要的專題在簡書上發表。
第二,問題的設定必須是有約定條件的。我還用之前簡書日更的例子:
泛泛的問“所有日更的人是否都改進了個人寫作技巧”,這在科學領域是個無效問題,因為“日更者”和“改進寫作技巧”都缺乏約定條件,兩者之間缺乏相關性。若把研究問題聚焦,問:“平臺上日更的全職的工作者們在一年后,對自己的寫作能力更有信心,這是真的嗎?”
這種問法就十分接近一個值得研究的課題了,因為它至少是個可控的研究,它有兩個約定條件“全職工作者”(明確的研究對象)和“一年后”(觀察時間)。而且它在“寫作愛好”和“寫作信心”之間建立了有意義的相關。幾乎一切科研都和相關性有關。相關性的話題我以后有機會再講。
最后,問題必須有解。換句話說,如果這個問題沒法回答,那也不算是有效的學術問題。
我看到的中文文獻里,這也是最常見的毛病。有些作者自稱要“從國家對環境治理政策的角度,研究如何改善北京空氣質量”。
請問你說的是什么時間段…哪些環境政策…?改善北京空氣質量的依據是……?改善能從數據上體現,還是靠大家感覺?這種改善以規定的某個時間點為準,還是一個暫時的目標?
做科研,哪有那么容易!所以我還真為這種致力于解決宏大問題的作者捏一把汗。
類似的錯誤還經常發生在“比較研究”類型的文獻里。拿城市密度比較來舉例,有作者篩選了幾個世界城市,對這些城市的核心區做了個街區尺寸的比較,Ta得出一個結論就是:這些城市街區大小的平均值就是一個理想的城市密度。
我的天啊!如果把瓜果梨桃拿出來比一比就是比較研究的話,真無語了。
學術分好賴,慧眼識真知。
如果你不太確定自己正關注的問題算不算是個有效的學術問題,不妨私信我或者在底下留言,咱們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