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風箏的人》‖內心的安寧源自勇敢的心

前段時間按照書單上的順序讀完了這本據說“感動了千千萬萬人的溫情小說”。看完全書之后,內心中的種種情緒無法安置,所以至今才能拿起筆記錄我所看到的故事。

? ? 故事的開始,發生在許多年以前平靜,富饒的阿富汗,喀布爾。那時候的阿富汗想如今大多數和平的國家一樣,美麗而祥和。甚至比同時期中亞大陸的其他國家更富足。在無數的少爺與仆人之中,阿米爾與哈桑的關系大概是極少數的,他們還是朋友,至少哈桑一直這樣認為。

? ? 在阿米爾十二歲那個冬天以前,除了上課,大多數時間是與哈桑在一起的。他們甚至喝同一個乳娘的奶長大。“喝同一個奶水長大的人就是兄弟。”阿米爾的父親總是這樣說,但阿米爾內心深處卻并不全是這樣想,少年人驕傲卻又自卑的內心,讓他很嫉妒哈桑,因為哈桑只是個仆人的兒子,是個哈扎拉人,卻能得到父親的關注和溫情,而他自己,父親的親生兒子卻總是很少得到父親的贊賞。更甚者,在哈桑勇敢善良的對比之下,阿米爾怯懦的性格總是讓人擔心不已。

? ? 而也許,正是這種天差地別的性格,造成了阿米爾十二歲那年冬天追風箏比賽后的慘案。阿米爾眼睜睜目睹了那件事的發生,然而卻沒有勇氣阻止,并且事后企圖忘記這件事,從而得到內心的安寧。他逼走了哈桑。

也許,對于阿米爾來說,沒有了哈桑,父親將只關注自己一個人,而且,如果哈桑離開了,他就可以忘記那件事,他就不必心懷愧疚。他認為,這一切,只要哈桑離開就結束了。就像阿米爾父親所說的那樣,他是一個“無法為自己挺身而出的孩子”。所以,他只能通過逃避來達到內心的安寧。他以為哈桑走的時候他就成功了,可是大概那些記憶與難安的心,只是留在了內心深處,終有重見天日的一天。就像我們大多數人一樣,年少的時候,總以為逃避可以躲開責任,可最終,該承擔的一樣也少不了。

? ? 戰爭來到了阿富汗富饒的土地上,阿米爾與父親一同前往美國,他們總認為要不了多久就會回來的,但是一直到阿米爾的父親去世,他們都沒能再回到阿富汗,阿米爾娶了一個妻子,看起來生活好像不會再有什么變化,余生好像也就這樣了。

? ? 然而,拉辛汗——父親往日的好友打來的電話打破了這看起來平靜的生活。阿米爾在拉辛汗的口中得知了一個驚天秘密——哈桑是自己同父異母的兄弟,多年來父親在自己心中的形象好像瞬間崩塌。拉辛汗希望阿米爾回到在塔利班統治下的喀布爾,將哈桑的兒子,也就是阿米爾的侄子帶出喀布爾。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像十幾年前一樣,有兩條路擺在阿米爾面前,勇敢或者怯懦。知道那件慘案的拉辛汗努力說服阿米爾,他說“那兒有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那些曾經難安的記憶撲面而來,最終阿米爾做了與當年不同的選擇,時隔十五年他又回到了那片熟悉又陌生的土地。他決定勇敢一次,為了自己,也為了哈桑,就像哈桑當年承諾的那樣“為你,千千萬萬遍”。

? ? 阿米爾與哈桑的悲劇,并非只是來自于本身,更多的原因是阿富汗內部種族之間的差距與矛盾。作為普什圖人的阿米爾少爺,和作為哈扎拉人的仆人哈桑是朋友,這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都是可笑的。

? ? 阿米爾有一個很厲害的父親,而他認為父親并不太喜歡他,所以他大多數的注意力在于如何讓父親夸獎自己,勇敢這個詞好像與他無關,所以他目睹了哈桑慘劇的發生,沒有勇氣阻止,但卻又總是因此而不安,他認為趕走哈桑就可以結束,但結果還是會不安。而他決定去救哈桑的兒子,也許是為了哈桑,也許是為了自己內心的安寧,為了得到救贖。在被阿塞夫揍的時候,他大概在想“這下,欠哈桑的就該還上了吧。”所以他即使挨揍,也是大笑的。

? ? 所有過錯的所謂救贖,別人都無法給你。即使上帝也是一樣的。只有當有一天,你敢于面對的時候,你的勇敢足夠承擔責任的時候,才能得到救贖,得到內心的安寧。

最后編輯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轉載或內容合作請聯系作者
平臺聲明:文章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由作者上傳并發布,文章內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簡書系信息發布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推薦閱讀更多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