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回學校去看今年夏天畢業的學弟學妹,雖然只差一歲,但深感其活力。
大家一起去日租房,一開始就狼人殺,殺的腦細胞快用完了。漸漸大家散開,有的去玩X-box,有的去打臺球,有的去玩麻將,而我坐在邊上,和他們閑聊。
再次聽到在校生口中說出:好羨慕師哥已經工作了哦!我也好想趕快工作!最開始聽到這種言論,我都會激動地反駁:工作可比上學沒意思多了!然后接連和很多在校生聊天,不少的人都有這樣的想法,我便將其分享給已經工作的好友,他們也表示支持我的想法:上班怎么會比上學有意思?
其實這根本不是上班還是上學有意思的問題,而是對過去、眼前與未來的認知與感受的問題。其實想想我們自己是不是也是這個樣子:初中時想要趕快到高中,想要長高和成熟;到了高中才發現,長大一點也不好玩,想起初中那悠閑的日子是多么地懷念;高中時想要趕快進入大學,迫不及待脫離老師的嚴苛管教和高壓學習的枯燥;而到了大學才知道,高中老師是最后愿意長時間監督及督促你的人,高中的班級成了最后單純溫暖的巢穴;大學時想要趕快工作,想要充實自己的時間與生活,并能自給自足很開心與驕傲,但工作了才意識到,大學是最后只屬于自己的自由時光,這也是最后不需要考慮茶米油鹽的日子。
這種循環其實是不好的,雖然期望未來、回望過去并沒有錯,但如果人生的每個階段都只有對未來的熱切盼望和對過去的深切惋惜,而沒有對當下自己的感受,這樣的人生是殘缺的。
你在經歷的,就是最好的。
你也許會告訴我,你現在過的并不好,現在的人生并不是你想要的人生。孩子,反過來看,你認為誰現在敢說現在過的人生就是這輩子想要的人生嗎?就像你小時候暑假抄完假期作業,覺得每天被冰淇淋和電視機覆蓋的日子就是最好的生活一樣,就像大學時牽著女友的手走出速8,覺得此生非她不娶一樣。
人生這個旅程那么長那么遠那么蜿蜒,你真的覺得當下的你已經可以評判了嗎?話可不要說得那么早。如果你覺得當下的你,真的讓自己都討厭,那么當下就是最好的新起點啊!去改變啊,開始改變,難道不是最好的嗎?
人生本來就是充滿了不確定性的,如果二三十歲就能預覽人生這部大電影,那這電影豆瓣評分5分都不能給。你只需要感受生活每個當下的瞬間:分手時就哭得歇斯底里、戀愛時就要不計成本地給予、失意時酩酊大醉也沒關系、每一天都要做能量滿滿的自己。
把每個用心度過的瞬間拼接起來,一定會是一個精彩銘心的人生,管他開始在哪里,結束在哪里,感受在心里就夠了。
你在經歷的,就是最好的。
你也許會告訴我,已經是最好的了,那我就坐享其成就好啦。孩子,相信“當下就是最好的安排”并不是聽天由命,而是要樂觀面對,順勢而為。只停留在過去的情緒和未來的暢想并不能改變現狀,敢于去經歷,才有可能遇到最美的風景。
正因為很多人在當下總是被情緒所左右,我們才要強調樂觀的重要性,樂觀有時也與自信掛鉤,畢竟積極的性格都是互相感染的。
不知什么時候,“否定自己”成了老同學或者同事之間聊天的頻繁模式之一。這可以理解,畢竟風土人情如此。但好像很多人說著說著,就真的讓自己成了自己口中的樣子。
也許你總會讓糟糕的事,糟糕的人,糟糕的境遇占據你的思維,并吞噬你的開心。你總是想知道為什么?為什么我得不到領導重用?為什么我生在貧困的家庭?為什么我總經歷感情的失敗?為什么我身邊都是利益熏心的壞人?其實對待這么多疑問最好的方式,就是不問為什么,只問自己一句問心無愧嗎?恩,是的。這就足夠了。然后就去做事吧,不論是在職場,在校園,面對友誼,面對愛情,時間都會給你答案。
為什么我說:你在經歷的,就是最好的?
很簡單,只要從始至終你一直在變得越來越好,那么,每個當下就是最好。
從人生的廣度看,你在做的事情,就是最值得做的事;從人生的長度來看,你所經歷的,就是最好的時光。
風景就在路上,走著走著,花就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