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有許多文章,在給家長支招,講怎么指導孩子完成家庭作業。我的意見是:家庭作業是孩子和老師的事,跟家長無關。關心并為這個問題焦慮的,基本上都是小學的家長。為什么中學的家長很少關心這個問題?一般解釋是中學生比較自覺。而實際的原因,一是中學的學業,家長一般不太懂,輔導不了,愛莫能助,二是中學生的家庭作業,就真的已經是孩子和老師的事了。
而關于小學學習,我們可能真的需要調整觀念了。
一、小學應該減少或不留家庭作業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小學都應該在學校里完成全部的教材學習。
實際上,小學教材中的內容并不多,也并不復雜,一般的學生,是完全能夠在學校期間就完成學習任務的。小學生還要做家庭作業,甚至還要在外面補課,主要有這幾個原因:
1.學校教育低效,浪費嚴重,老師通過大量家庭作業來彌補。
2.學生已經掌握了知識,但是應試教育思維要求過度訓練以避免出錯,導致了大量邊際效益極低的練習,傷害了學生的學習動機。
3.家長焦慮,要求孩子有更高的名次,結果陷于囚徒困境。
大量家庭作業和課外輔導,有可能造成一些不良的后果:
1.孩子會習慣于用拼時間、拼練習的方式來學習,這會降低學習效率,一旦上了中學,就很難適應更為復雜的學業要求。許多小學優秀的孩子,到了初中變差,是因為小學的優秀是假相,是大量訓練換來的,到了中學逐漸“本相畢露”,知識結構和思維方法上的缺陷一下子就暴露了。
2.會損害學生的學習動機,導致厭學,或者為家長而學,為老師而學。損害學習熱情的后果,會影響一生。在這個終生學習的時代里,這對孩子的影響是巨大的。
3.有可能傷及孩子的自我認知或自尊。依賴大量機械訓練的學習,填鴨式的學習,也會影響到道德人格的建構,孩子感覺到自己是被動的,無法掌控知識,也似乎無法掌控自己的命運。
并不是說小學一定不要留家庭作業,而要特別注意:
1.如果孩子學習跟不上,或沒有解決當天的問題,那么,家庭作業是一次補充學習和重新學習的機會。但這應該由教師來考慮并作出安排。
2.孩子應該學習,孩子也會喜歡學習。如果可能,應該鼓勵孩子在家學習,但在家學習應該是拓展性和加深性的,不應該是對學校學習內容的機械重復。例如,閱讀、寫作、科學、手工、藝術等,都可以是在家學習的內容。
要不要布置家庭作業,怎么布置家庭作業,這是一門學問,不過這應該是老師們需要修煉的。
如果孩子在小學學得輕松,那么,在中學,就有精力和信心迎接更大的挑戰。不然,很可能贏了今天,輸了明天。
二、家庭作業是孩子和老師的事
誰是學的主體?孩子。
誰是教的主體?教師。
那么,關家長什么事呢?在教與學的互動中,家長的角色應該是支持者,而不應該以孩子的名義被綁架,成為另一個主體,將老師的責任,轉移到自己身上來。不能因為家庭作業是在家學習,家長就自然而然地要轉變角色成為教師。那么,教學的專業性何在?
孩子可能要經歷兩類學習:
一是學習掌握教材中的知識。
二是對學習本身進行學習,形成所謂的學習力。
前者填鴨可能還有點效果,后者則必須讓孩子去經歷,去在不斷的犯錯中,與成人的互動中發展自主性,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從而掌控自己的學習和生活。
在現在的教育體制下,孩子在學校的學習,實際上是以他律為主,始終處于教師的掌控之中。因此,孩子回到家里,如果還需要學習的話,那么,這就是發展孩子學習力的機會。孩子需要完成以下學習:
1.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時間。
2.確保自己能在無人監督的情況下集中注意力,排除各種干擾。
3.學習獨自解決問題,同時學習如何向成人求助。
4.既能夠完成老師的作業,也能夠根據自身的興趣,自己選擇適合的內容進行學習。
家長可能很沮喪:那么小的孩紙,實在是做不到啊,我不介入咋辦?
孩子如果做到了,那才神奇。這不是要孩子今天就做到的,而是一個終極目標。這一目標哪怕用六年時間達成了,孩子也終生因之受益了。問題是,家長的不恰當的介入,剝奪了孩子的學習機會,讓孩子在家跟在學校一樣,像木偶一樣機械地被動地學習,他怎么可能發展出自我管理的能力呢?
要發展自我管理的能力,就必須把學習的主權交給孩子,哪怕是一年級的孩子。孩子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家庭作業,而家長只是一個資源提供者、環境創造者和支持者。良好的支持,能讓孩子在一年之內,就有可能成為一個很好的自我管理者。
在這個過程中的許多代價,不但是值得的,本身就是必經的。但當家長把全副精力都用在逼孩子完成作業的時候,這一目標便無法達成,因為家長首先搞錯了目標,弄錯了自己的角色。
而現在,你還在問我,怎么幫(bi)孩子完成作業?
至于怎么做,這是另一個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