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企業,他自然是以利潤為最大目的;所謂教育,他自然是以育人為最終方向;如果一個機構可以教會我和我的孩子一個別的教育機構所不能給予的經營模式和教育理念,我為何不去嘗試一下?取之所需,何樂不為?[愉快]
在我的身邊,有很多的家長都會選擇某個收費比較高的早期教育機構,并不是因為他們都很有錢,只是他們覺得這個機構值得他們花錢!或許又有人說,這個機構很擅長洗腦。不可否認,這個機構有他獨特的營銷模式,也不可否認,我作為家長也很反感每次打著講座的名義賣課時。不可否認企業的最終目標是創造最大利潤,但是不可忽略教育的最終目標是育人。我之所以在體會到機構的企業氣息之后最終還是選擇了他,是因為基于3個原因。一是園長的教育理念還是比較先進的,比其他園長的國際化氣息比較濃,比較注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父母教育。二是在聘任老師方面比較注重老師的自身文化素質架構,在我目前所接觸的這些老師中,該園的老師無論是形象外觀還是言語舉止都是很大方得體、溫柔親切的。三是在家長教育和家庭培養方面,花了一定的精力和時間,長期為會員家長無償提供了一個交流的空間和時間,這是難能可貴的。
當然,作為一個私人企業,也有其存在的局限性,或多或少會給我帶來一絲擔心。比如,一,私人企業體制的不穩定性會導致老師的流動性比較大,影響孩子們學習的穩定性;二,私人企業的盈利性會導致教育理念的弱化;三,私人企業的無償提供的家長交流平臺會導致家庭信息的外泄。這些需要企業自身、社會督助和家長自我約束共同協作來解決,希望這些擔憂會慢慢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