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李智敏? ? ? ? ? ? ? ? 2019.10.10? ? ?
本次課的主題是自立與自助。
這篇心得是我針對課程中感受比較深的幾個觀點,闡述了自己的理解,并回答崔老師提出的部分問題,以及回答我自己延伸出來的幾個問題。對于這些觀點和問題,我盡量大膽推斷與作答,所以說法未免太主觀,結論未免太草率,希望崔老師和各位不吝指正。
以下黑體字是崔老師講課的內容和問題,其余是我的心得。
指望人在一個(較低的)年齡段產生自律是不現實的
之前我還對于孩子的自律抱有幻想,也想多給孩子些主動權。周末或小長假讓女兒自己制定計劃,決定要做事情的先后順序。直到最近一個周末,由于我和先生比較忙,女兒的作業和課外的任務都到了周日晚上還沒完成,什么都來不及,搞得我大為惱火。我才清楚不能指望孩子的自制力,一定要規定她先把作業和學習做完才能玩。于是十一假期就改變策略,先緊后松,果然大人和孩子都輕松了不少。
嫉妒是看到別人好不舒服的心理。
在情感中獨立,我們要有完整獨立的價值觀。
問題:我們過得好不好誰說了算呢?
答:最終是自己的價值體系(價值觀)說了算。
我的問題1:什么叫完整獨立的價值觀?怎樣培養完整獨立的價值觀?
先把完整獨立的價值觀這個概念拆開來看。價值觀是一個人對事物的是非、善惡和重要性的評價;就是我們認為什么是有價值的。完整,我的理解是對人生多數的問題有過深入的思考,有廣度,了解事物的相關性,形成體系;了解事物的多樣性,多角度看待問題,不片面、不偏激。獨立,我理解是有自己思考與判斷,不依賴外在的評價。有了完整獨立的價值觀,就不需要通過別人的評價,以及跟別人的比較來確定自己的價值。
培養完整獨立的價值觀,我覺得需要經過聞、思、實踐的過程。聞是多讀多看古今中外優秀的思想典籍。思是對所讀的內容要進行深入的思考。然后實踐所學的東西,在實踐的過程中要根據各種反饋調整自己的想法,再應用、反饋……這樣不斷地循環;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后,就形成了比較經得住考驗的價值觀。
我的問題2:怎樣做到不嫉妒?
我覺得要首先允許自己嫉妒。這個說法可能聽起來有點負面。我的想法是,如果我們現在還做不到不嫉妒,與其自責自己不該嫉妒,不允許這種情緒存在,在這里矛盾、糾結,還不如允許自己暫時還會嫉妒,看到別人好還會不舒服,承認并允許這種感覺存在。看到別人好不舒服,這本身是一種感覺,感覺沒有好壞,所以我并不覺得嫉妒是負面的。
其次要覺察到嫉妒,嫉妒的念頭一出現時要及時覺察到,而不要順著一路想下去。同時最好感受一下當嫉妒升起時,身體到底有了什么特別的變化,有什么不對勁。
再次要轉念。我們嫉妒的一個心理就是不愿承認對方比自己優秀,因而看到別人好會感覺受到威脅,所以不好受。如果對方是一位名人或者陌生人,我們就比較容易接受他比我們好。而對于熟悉的人,我們根據從前的經歷,可能會覺得我們差不多,或者他還不如我;如果突然看到對方好的地方,對我們的優越感是個威脅,所以就會難受。如果別人的好本身是個事實,不管我們接不接受也改變不了這個事實,那我們為什么要跟一個事實較勁呢?其實我們不需要承認對方比我們優秀,只要承認了對方在某一方面做的不錯,心里就會舒服多了,也就會轉嫉妒為羨慕了。對于羨慕的人,我們就可以虛心向他請教,或許這就成了一個學習的機會?;蛟S下次看到熟人開好車我們可以嘗試說:“看到你開賓利,我很羨慕,你是怎么做到的呢?”
不過要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我想還是像崔老師所說的要形成獨立完整的價值觀,這樣就不用總生活在跟別人的比較中,嫉妒就會少了很多。
在中國施加法律、道德(的程度)是根據施加者和被施加者的關系決定的,也可以說人治大于法治。要了解這個規則,不違反這個規則,但不要被這個規則犧牲掉。
聽到崔老師說出這段話我還是蠻震驚的。這么年輕的人和這么深刻的話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課后通過琢磨這段話,我仿佛看到了三種人:第一種人發現了這個規則,就把它作為處事的真理,沉溺于人情世故,把大量的金錢、精力都花費在這上面,很少去分辨是非對錯,也不再關注自己的內心。第二種人處世不深,或者為人閉塞,不太了解這個規則,或者為人清高,不肯遷就世俗;這種人經常違背這個規則,因而經常碰壁,或不得志,或遭人排擠,或比較孤獨;我覺得一些才子、科學家屬于這種人,比如三國時的楊修。第三種人洞悉人情世故卻仍然能保持獨立的人格和處事原則,不會隨波逐流,根據情況決定從眾還是違眾;這種人既可以與人和睦相處,又清醒睿智,往往能教化世人;我覺得一些領導者或偉人屬于這種人,比如孔子。
一個人的自立首先就是從不斷依賴牛鬼蛇神(牛鬼蛇神是指超自然因素)當中脫離。信仰容易失去對自我的掌控。
課下我也反復推敲了這段話。我的理解是像其他事情一樣,信仰也是有兩面性的,在這里說的是信仰的副作用。有信仰的話,人容易去依賴一個外在的東西,把希望寄托在牛鬼蛇神上,從而失去了獨立的思考和判斷,甚至不愿去努力去做一些自己能做到的事情。我覺得真正的信仰不應該是這樣的。在入世的層面,真正的信仰應該是“盡人事,聽天命”,對于該做的事情努力去做,對于事情的結果和不受自己掌控的事情,托付給一個更高的存在,從而放下無謂的擔心、恐懼與期待,達到一種內心的安寧。
問題:請列舉兩個你被間接控制的信息
答:小到三個月換一個牙刷,大到個人成功和幸福的標準,我都受到間接的控制。正如崔老師所說“我們時時刻刻都在接受著控制,有時候它是通過一種我們可以選擇的方式來完成”。崔老師還說到“在中國社會的差序格局中,知識文化的重要性是相對較低的”。我卻覺得人恰恰是在知識文化層面最難做到自立的。各種概念、文化充斥著生活的各個方面,無孔不入,想不受到影響真是太難了。針對這點,崔老師也提到“對文字信息敏感的人,往往是最遲被覆蓋的人,最先抓住信息的人。要獨立形成一種甄別信息的能力”。
問題:你怎樣在別人不控制你時自己控制自己?
答:現在我也沒有做到完全自控,還在努力的路上。以下是我的方法:
在理上,我們做事總有個目的。最好樹立一個對我們很重要的、我們很渴望達成的目標。暫時沒有的話,短期的目標也可以。我們要知道我們目前在做的事有利于我們達成目標,所以做事是出于自我的需要。另外做事要耗費我們的時間和精力,所以是我生命的一部分,我如果不用心做是在浪費自己的生命;所以出于對自己負責,不管別人是不是控制我,我都要好好去做。
在事上,我們可以采用21天效應,努力堅持21天自律并做好記錄。采用晨思暮省的方式,早晨醒了就在心里想我今天要自律、精進……晚上睡覺前再回顧一下今天是否做到自律了。還可以每天把要做的事情列出來,按優先級排序,做完打勾,倒逼自己完成計劃。
問題:你這輩子最終要建設的自我時什么樣子?那個我是讓我最舒服的?這取決于哪個評價體系?
答:我這輩子希望能摧毀這個自我,因為有個自我就會有痛苦?,F在學習的我是讓我最舒服的,這取決于好學員,好學家長的評價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