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在世界上是沒有交集的,然而最近我卻關注上了原本八竿子打不著的美女心理咨詢師李雪。家屬前段時間在其他教育心理學領域專家的推薦下,購買了李雪的家庭教育心理學專著《當我遇見一個人》,粗讀一遍后便被書中“殘忍而迷人”的真相吸引了,遂在家里鄭重宣布:決定近期連看十遍并背記書中重要觀點。
什么書有如此魅力?能讓一個成年人想要像學生那樣背書學習?書中的觀點真的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對親子教育的洞察與剖析?這讓我動了好奇的心思。何況家里有個八歲的兒子和一歲半的女兒,教育問題刻不容緩。于是趁著五一小長假這一能夠自主安排的寶貴時間,我靜坐靜心地通讀了該書。別說,翻開的一頁頁,讓人收獲多多。
“愛孩子,便‘如他所是’,而非‘如我所愿’。”“真愛永遠不會過多,就像儲存再多的金子也不會變成鐵塊一樣。至于溺愛,他是家長的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家長每一次「為孩子好」的控制,都是在削減孩子的自由創造力,消耗孩子的生命活力。”看到這一句句犀利而睿智的話語,你是否和我一樣被撥動了內心的某根神經?
正如我關注的另一位心理專家武志紅做出的評價:“在我和李雪共同的讀者當中,有很多人說更喜歡李雪。我由衷地覺得,李雪的文字中閃耀著一種特別的東西,這種東西就是高智商和高覺知結合的結果。她的敏感和強大的邏輯思維能力,在這本書中體現得淋漓盡致。”
李雪的文字固然有著理性的深思,但在表述上卻充滿感性的活力。這也是她這本書乃至她這個人最吸引我們的地方。看她的書,如同傾聽她的呢喃心語,看著看著,她那些溫柔而有力地文字便把橫亙在大人與孩子當中、因為教育與被教育的天然對立而無意識設置的冰層,漸漸融化掉了。
感謝李雪的循循善誘、娓娓道來,讓我們在一些或溫柔而堅定或脫俗且尖銳的觀點中,熨貼了曾經的心理傷疤。一如該書前勒口最后一句所言:“教育的本質,其實是父母的自我修行。”雖然修行過程很漫長,但也好過一生中,我們睜著眼,卻是全盲。孩子是帶著靈性來療愈我們的,愿父母與孩子互為導師彼此相扶,在人生路上踽踽同行。
《當我遇見一個人》的口碑非常好,那它到底是一本怎樣的書呢?“任何事物,如果你覺得它美,那么它一定暗合了某種美的規律。”翻開封面,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一句話。這句話,孩子TA媽已經隨時隨地可以脫口而出。
世間從不缺少美,缺少的只是發現美的眼睛,以及感受美的心靈。對于親子關系來說,什么是美?美就是看見孩子本身,而不是孩子的功能價值,美就是看見孩子的所做所說,而不是孩子的言行所開的花、所結的果。看見,是真正的愛,而不是物化的愛,也唯有這樣純凈的愛,才能真正療愈親子關系,抹除其間的隔閡與瑕疵。
所以,我非常敬佩李雪總結提煉出這么一個好書名。在現實生活中,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尤其是父母與我們、我們與孩子由于代溝的存在和方法的缺失,常常把家內三代之間的關系搞得矛盾重重、甚至千瘡百孔。《當我遇見一個人》,其實就是告訴我們要學會真正看見孩子本身,順帶看見隱居內心的自己——潛意識中的鏡中人,而看見,恰恰是正視全部親子關系的原點,也是療愈一切親子問題的起點。
生活中看見,只是一種人際關系的存在,內心里看見,才是一種情感流動的緣份。書名,一定是全書的點睛之筆,要看懂這本書,就必然要始終圍繞這個中心去領悟。看見孩子,就是看見自己,看見自己,才會真愛孩子,真愛孩子,便能療愈自己,療愈自己,增益親子關系。如此來看,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遞進循環。當我們發現了這道循環,再去回看,暗合規律的美便會無處不在、近在身邊。
當然,學會看見,卻并不一定要全程關注。“不打擾,是一種尊重孩子內在成長節律的大智慧。”“不強迫孩子做到父母想象的樣子,孩子遵從內在精神胚胎的指引發展自己,成就會遠遠超過父母的想象所及。”親子如此,人生亦如此。很多事情,讓它自然生長,便會結出許多驚喜。反之,若是熱衷控制,往往事態發展會反其道而行之。
養孩子,就像等花開。放任自流自不可取,揠苗助長亦不可取。一切事物的演變自有其內在規律,所謂教育,實為引導,應當順著規律的軌道,像大禹治水那樣變堵為疏。敞開心扉,我們便會睜眼即見鮮花盛放的景象。
成熟的我們一定知道,世上難有十全十美之人,初降人世的孩子就更難十全十美。優點與缺點并存的局面會伴隨人的一生,作為正在成長進化的孩子,缺點多于優點的概率是非常大的。然而,正如看見鮮花,就會看到花的美,真正地看見孩子,一樣會看到孩子的可愛之處。
《當我遇見一個人》是一本重點關注母嬰關系的書,認為母嬰關系就像人生的背景色,童年的關系模式與長大后的事業、婚戀、養育等有著絲絲入扣的對應。如果能通過高質量的陪伴在孩子初期為其輸入溫暖扎實的人格基礎,那么這個基礎將猶如一枚定海神針,無論外界風浪有多大,都能泰然處之。
李雪提倡培養有品質的陪伴:第一步是覺知妄想,認清所謂提醒教育到底是為對方好,還是為捍衛自認為的正確?第二步是真正共情,試著換位感受對方的感受,創造和諧的親密關系。第三步是放開交談,溝通感受、反饋看法。
在讀過《愛和自由》《不要用愛控制我》等書籍后,李雪頓悟:劃清界限的“這是我的事”“那是您的事”是百試不爽的抵消控制欲的“黃金甲”,因為真正的反控制,是既不屈服也不對抗的態度,是溫和而堅定地做自己。
有網友說,這本書既是育兒書,更像一部自我救贖的雞湯,很多觀點和孫瑞雪和尹健莉重合,新穎之處在于整合了育兒經和心理學,對于自我療愈是很好的牽引。對此我很贊同,許多人的童年經歷如木馬程序般被植入潛意識,假如某一天真的覺知到潛意識的控制并從看見自己和孩子開始改變,甚至身心通透,那么必須要恭喜你,你覺悟了。
有朝一日,我們終會認清別人投射的反映源于自己流動的能量,彼時我們會安然意識到:你愛別人便是愛自己,你恨別人亦是恨自己,你對別人怎樣,便是對自己怎樣,你把社會看成怎樣,你便把社會變成怎樣。做到了這一點,加上之前養成的覺知、共情、交談習慣,我們便能讓彼此間的能量充分流動,形成一體。
倘若親密交織到難分彼此的境界,“如他所是”即為“如我所愿”,那么豐盛充盈的人生亦將隨之愛及所愛、心到擒來。稍稍想想,這該是多么溫馨的親密場景,又會是何等和諧的人生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