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篇文章是2月13日晚間開始寫的。本來當時是想傾訴下自己當時很不好的感受,以及表達自己的需要。但因為種種原因,直到2月15日上午才完成文章。所以根據2月15日的心情,后半部分落在了對爸爸人生的理解和我對此的覺察上。
隨心,就好。:)
今天下午(2月13日),爸爸打來一通電話,讓我心情蠻不好的。
本來是托爸爸幫我咨詢一下關于報考心理咨詢師的事宜,爸爸咨詢了相關人士以后,有聽了我查找的信息,問了我兩個問題。1、之前做的那件事情(ariix)是否還在繼續?2、考心理咨詢師的目的何在?
其實這樣寫下來覺得問題很平常啊,就是爸爸在關心我嘛。但是,在當時那個語境里,以及爸爸之后所言,其實都透露著對我的不信任,以及,不夠理解。比如當我回答ariix在繼續做,并且試圖跟他講那個是錦上添花之事,所以我覺得現階段只能當兼職做時,爸爸打斷我說“其他的我不用了解。我就問問之前那件事情是不是還在做,看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或者是不是政策上有什么問題。”那感覺……就是敞開心扉想跟誰溝通一下卻直接被對方把心門關上了。還是自己的父親。對,從界限的角度說,即使是父親,也有權利拒絕溝通。但我作為女兒,也是希望能夠被父親“看見”的。而且,那句是不是遇到了什么困難,政策上是不是有什么問題,并不是想幫我解決或者分析什么,而是有一點“我看你能折騰出什么”的高高在上。所以,其實他是不相信我的判別能力的吧。不被自己的父親信任及認可,我很難過。
關于報考心理咨詢師的目的,其實那天在拜托爸爸幫我咨詢的時候,我就已經透露出來了。我說,本來也比較感興趣,如果拿個證,以后有機會選擇的時候可以作為一個籌碼。而且也表達了,我想感興趣的就去嘗試看看,不然怎么知道自己適合哪樣。當時,爸爸只是淡淡的笑了一笑,看樣子,他也許根本不認同,或者沒有聽進去吧!其實這些功課(感興趣的就去嘗試)是在十年前就應該做的,但那時的我,沒覺知,沒意識,沒錢,也沒被鼓勵。正是如此,我才會面臨現在的窘境。
一直以來,父母對我的教育(也即他們的觀念)就是:穩定,中規中矩,平平淡淡,省錢。所以除了意識上的局限之外,其實我出于經濟上的考量也是吝于投資自己的。我不知道怎么理財,那就省著花,然后放銀行吧。現在逐漸明白自己為什么窮了。
跟爸爸打完電話之后,我心情變得很低落。我開始關注自己的感受,也開始反思自己帶給孩子們的感受。
作為一個女兒,我其實是渴望父愛的。那種可以在父親膝頭撒嬌,談笑風生,有父親強有力保護產生的安全感的父女關系,我很羨慕。沒錯,雖然是在父母身邊長大的,但我其實是很缺乏父愛的。
還記得小的時候,印象中對父親的感覺就是,嚴肅,嚴厲而不可親近。內心對父親是懼怕而排斥的。但其實,爸爸很少批評我,也幾乎沒有打過我。那為什么我會害怕呢?因為他跟我的交流單向要求太多,而互動及回應太少。那時候的父親,忙于工作,一心想要奔出個名堂來實現自己的價值,并且有一顆“望女成鳳”的心。他很少笑,現在回想起來,覺得爸爸最常見的表情就是板著個臉,總讓我覺得是不是自己做錯了什么?讓敏感的我更加小心翼翼。所以和父親單獨在一起時,我是緊張的。他會給我講很多道理,提很多要求(比如小學一年級開始要求我每天寫日記,比如教我練字,讓我練體操當冠軍為國為家爭光……這些不能完全否定有一定的正面作用,但從心理層面和結果來講,顯然是弊大于利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我的感受我的喜好被完全忽略了,所以,新鮮感的熱情一過,我從那些事情中體會到的就只是枯燥乏味和辛苦而已。最終,那個時代的日記就只是完成任務的流水賬,字也依然很丑很幼稚,冠軍夢也毫無疑問地破碎了……),但他卻很少詢問,你喜歡嗎?感覺怎么樣?或者很和藹可親地跟我交流。
到了青春期,父女間的隔閡就更深了。因為缺乏有效的溝通嘛,加之那一段日子父母關系也不太好,媽媽總對我訴說爸爸的種種不好。我總覺得,爸爸是難以親近的,也是很難交心的。單獨跟父親在一起依然讓我緊張,因為害怕聽到他長篇大論的大道理。為什么害怕?一方面因為覺得那些大道理聽起來很枯燥,很煩人,而且有種高高在上的“指點感”;另一方面呢,大概因為隨著我年齡的增長,慢慢地看到了爸爸并不是以“(所教導我的)思想指導行為”得,他做的,并不是在踐行他懂得的那許多道理,所以,打心眼里我對父親的刻意的教導是有所排斥的。也是從那時開始,我時時提醒自己,自己能做到的,才有資格教育別人。也開始思考,對于教育孩子,真的是“身教大于言傳”。
再后來,我進入大學,那時候慢慢開始感覺到自己的成長。回家之后和爸爸聊天,不再那樣小心翼翼或者就想逃跑,因為爸爸不再說那么多的大道理,而我也開始敢于對爸爸的觀念和想法提出不同意見。但爸爸是個很固執的人,也許一方面他會對我的反駁表示贊同,或者笑而不語,但從心底里,可能還是堅持著自己的看法。再后來,我結婚、生小孩,家庭也經歷了種種因為爸爸的決定所導致的問題……媽媽是個堅強而偉大的大女人,盡管有很多痛苦跟不堪,但她最終還是選擇了和爸爸一起共渡難關,并且幾乎是扛下了所有因爸爸錯誤決定而導致的責任。
現在的爸爸,也許真的變了。不再一心追逐自己的夢想,開始享受和媽媽在一起的平淡安穩的小日子(至少現在看起來是)。但我的爸爸還是那個爸爸,表面看上去開明,懂道理,能積極接受新鮮事物,但內心,還是那個固執、傳統、且活在自己世界里的爸爸。
其實有時想想,我覺得爸爸的前半生,還是很不易的吧。一心想要奔的前途(名、利),似乎都沒有如愿。夫妻關系呢,也沒有如他想要的有一個百分之百理解他、支持他的妻子。爸爸希望得到的太多,但他自己卻很少真正站在別人的角度去關注他人的需求,特別是對待媽媽和我。不知道現在的爸爸,有沒有覺察到這一點。不過從他對我的態度來看,應該是還沒有吧。
寫下這些文字,并不是想要“討伐”父親或者說是抱怨什么,只是想要傾訴自己的感受。并且,在傾訴中看到自己的言行。我們來自于父母,從骨子里會遺傳父母的很多特質,我們接受的教育來自于父母,所以也會繼承父母的很多習性。重要的是,我們要“看到”這一切,才能斬斷那些家庭遺傳中不好的鏈條,開創真正屬于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