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帆齊微信][注:此為第二周打卡命題文:緬懷袁隆平]
公元2021.5.22日臨近中午,有網絡消息稱水稻之父袁隆平仙逝。頓時難以相信這個噩耗。于是打電話問詢遠在家鄉接婆婆出院的老公。老公說不要人云亦云。聽到從微信中傳來病中婆婆的聲音:"袁隆平死了就可惜。他是大大的好人。"
婆婆這會竟然沒有聾。電話都聽得清?也是怪了。我知道,象婆婆公公他們這一輩走過六O年代,吃過餓肚子的苦。自然對為大家帶來巨大福音的袁隆平的名字很是敏銳。
網絡不久就發出了辟謠文。這讓我長長松了一口氣。象袁隆平院士這樣的大好人可不能就去世。不管他多大年歲,都希望他能好好的活著在世。仿佛他在心才安穩。
這是很小孩子氣的一種天真。午飯后劃拉手機,確認我們敬愛的袁老在13時07分已然在湖南長沙湘雅醫院因多器官功能衰竭而辭世。享年91歲。我的眼淚竟自然涌出。
終于相信媽媽說毛主席過世時人們潸然淚下的情景是真。這是對偉人由衷的崇敬與不舍的情感流露。
我們可以這么說,霍金去世了,你可以說高端科學我不懂;金庸去世,你可說我不需要武俠;可是,再笨再愚的人也要吃飯。水稻之父袁隆平不知,那可要滑天下之大稽。
袁隆平院士在科學領域在雜交水稻的研究上所做的巨大貢獻是舉世囑目并毋庸置疑的。
1958年全國掀起浮夸風,鼓吹農業收成,袁隆平見到的是農民流離失所,食不裹腹。這一切深深觸動了袁隆平的心。于是決定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培育水稻新品種,助億萬人民戰勝饑餓。
實現水稻品種改良談何容易?他依靠自己的信條"知識+汗水+靈感+機遇"戰勝各種困難,歷經無數次的失敗,將"無性雜種"進級"三系雜交稻"。1976年至1988年,全國增產報告1000億公斤以上,增加總產值達到280億元。實現了國民吃飯不愁的偉大目標。
袁隆平院士先后提出"核質雜種"的超高產育種,燦型雜交水稻等技術,科學理論支撐加艱苦卓絕的實踐,立下一個又一個新功。被國內國際譽為"雜交水稻之父"。受邀赴美傳授技術。將技術帶向國際。連續三次獲國際獎項,被世界人民所熟知。譽滿全球。
在網絡上網友們紛紛為袁老的逝世表示哀悼。在網絡文下發留言其情真意切溢于言表。
一日三餐,米香彌漫。飽食者當常憶袁公;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忘袁老吐哺,解天下饑困之恩;他從泥土中來,向白云深處去。等等無不體現出人們對袁隆平院士的祟敬與緬懷之情。
袁隆平院士一生勤儉節約,樸實無華。當有記者問其身上衣多少錢買的。他憨厚的笑笑說:"35快錢買到海南的。"他一個身價億萬的科學院院士穿這么便宜的衣服絕沒有作秀的成分。
有人熟識他的學生。學生回憶說,袁老年輕時衣服臟了,他反過來穿,上課時找不到黑板擦。就用袖口擦。這并不是邋遢,他常說節省時間做有意義的事更值當。為他的人品暗暗折服。
袁老在80歲的時候把抽了60年的煙戒掉了。為的是留著健康的身體好多多下田地做事。在袁老的概念里沒有"退休"二字。一直在為心愛的事業操勞。
袁老的愿望是:"我畢生的追求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他的這個夢想實現了。另還有一個夢想那就是"人們在禾下乘涼"。而他太累了。永遠的閉上了雙眼??墒?,他永遠活在人們的心中。
可敬可親的袁老,一路走好。愿您在天堂好好歇息,不要再這么辛苦了。
這些天天空一直下著雨,也有地方發生了地質災害。這些現象是為您這位偉大的巨人垂淚么?您放心些。在每年的522人們一定會記住的。"家祭無忘告乃翁"。您就是大家的家人。
深深緬懷,祟敬的袁爺爺一路走好。
[齊帆齊第4期28天營/11篇1331字累計1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