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人就是喜歡用借口來狡辯自己的無能。
我也喜歡這樣。事情做不好了就說自己沒有全力以赴、沒有細心,自己手頭事情多來不及認真處理。比如寫這篇文章,也是定下要求之后,磨了好幾天才開始動手去做。但還好,我開始寫了。
我聽說過很多同學說不喜歡自己的專業。他們說高考的時候自己也什么都不知道,聽家人親戚的,或者自己聽名字,網上搜索了一下,然后就填了這個專業。我當初其實也大抵如此,雖然學校專業全是我自己選的,但是當時自己基本沒有專業概念,只知道自己應該適合學工科(似乎也只能),然后翻了一下招生資料,基本工科學校就那幾個專業,于是我也就這么選了專業。可能那時候覺得自己似乎什么專業都能學吧,因此高中的課程比較單一,基本都是學了好多年的,學起來也比較得心應手。
然而大學課程基本上所有課程都是一學期的,所以適應速度要快,對于我這種適應能力不是很強的人來說很痛苦。我也曾因為一門很重要的專業課沒有學精,很長時間不太喜歡自己的專業。想努力去學好,但心有余而力不足,客觀條件以及主觀狀態不如人意,這門課始終是我一個心結,后來又有一件事讓我更加對此失望,可以說信心喪失殆盡。于是為了不使自己被動,我去嘗試相關學科的課程,由于初入此學習,開頭不是很難,周圍又缺少可以量化的東西來判斷我的學習效率,所以可以說學的很自在。我一度以為我志在此,在這里能展現我的能力。
還好我還比較理性,我讓自己花一定時間去做這個東西,如果我真的有興趣,我就用心去學,朝此發展。
過程很曲折,結果就是失敗了。
因為我又回到自己專業上。一門重要的專業課沒學好事情還沒有到無路可走的地步。一個偶然的機會,我得到了一次去再學習這門課程的機會。這個機會的由來,是來自于我另外學習的知識,由于周圍沒有人去做,這個機會順理成章的被我抓住了。
我說我的經歷,是想說,你可能并沒有你所以為的討厭它,因為你長時間與它打交道,又沒有初始的樂趣點,所以是學乏了。如果讓你去換別的專業,悲觀一點話,你這時候別無選擇,然后硬著頭皮學下去;樂觀一點,你換專業之前分析清楚,成功找到自己希望的專業。
但是,無論怎樣,你短時間內做著你不太喜歡的事,不是意味著你可以徹底放棄它。不是來告訴自己:我不喜歡它,那我可以心安理得地不去做好它了。難道不應該來找辦法擺脫這種不順利么?一句“人各有志”,你真的以為自己能在志上走遠?就算你覺得能走遠,那你憑什么擺脫現在的困境,讓人給你提供一個你想要的環境呢?唯一的辦法就是,拿出你的實力來。
不喜歡手頭的事,那就先讓別人相信,你是真的不喜歡,而不是因為困難而放棄;讓自己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做開始以為不行的事。為自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爭取一個機會,自己努力創造改變的氛圍,而不是大嘴一張:我不想干了。然后等環境自己變到合適。
對生活抱怨,就應該自己去告訴生活。我志不在此,但我不是不行。
我為什么要向它證明?我自己知道就行了,不用證明給任何人看吧?
因為它手頭有你想要的所有資源。想要的話,那就去告訴它,你有資格得到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