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從哪種書體入門
學習書法應該從哪種書體入手呢?自古也是爭論不休,蘇東坡在《書說》里說:“書法,備于正書,溢而為行草,未能正而能行草,猶未能莊語而輒放言,無足道也。”他又說“真(即楷書)生行,行生草,真如立,行如走,未能立而能行,未能行而能走者也。”的確如此,楷如立,行如走,草如奔,自然之理。 楷行草的出現,改變了中國書法的基本格局,魏晉以前的人們學書必習篆隸,魏晉以后的人們學書必習楷行。另一方面,是因為魏晉時期的書法大家的影響力太廣泛的緣故,直到隋唐,楷書才得以真正的完善,中國書法也達到空前的繁榮。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從唐代起,中國書法中的楷書已經取代了隸書的歷史地位。此后,楷行草正式成為中國書法的主流。從社會價值來講,楷行草更實用,更容易書寫;從審美角度來講,楷行草一脈相承,更藝術,更流暢;從書法角度來講,楷行草的法度更嚴謹,更完善。這種書法的傳承一直到現在,當然,楷書是這其中的基礎,所以學楷書是必須的。
那么,以后是不是不用學隸書、篆書了?如果作為一個書家,隸篆也是非學不可,但應放到楷行草之后,在很多書法家的作品中能看到隸篆的影子,說明他們學習過。若是普通大眾,楷行草足矣。可是,很多書家是由學習隸書入門的,怎么看?學過隸書的書家都筆力遒勁,但如果學唐楷的話,結構會更優美。還有就是隸書的筆法非常之難,現代人一開始不能悟到古人的用筆方法,需要學習楷書來慢慢過渡。很多書家說“取法乎上”,這里的“上”并非古老之意,是最佳最善之意,別在文字理解上有所失誤。
2從哪本書帖入手
這里我們就以楷書為例來說說應該從哪本字帖入手。首先我們先了解下什么叫楷書?楷書它是一種起源于東漢末年,盛行至今,在魏晉、南北朝、隋唐等三個時期分別以不同的風格表述達到藝術頂峰的一種“半動態”字體。
東漢時期楷書——萌芽期
東漢是隸書大興的時代,就在隸書普遍使用的時候,在一些存世的竹簡上,已經可以看到楷書的折筆。東漢熹平元年,陶甕上的文字用我們今天的眼光可以看作行楷,另外出土的大量的簡牘和文書墨跡中,皆可證明楷書在東漢末年已經萌生了。
魏晉南北朝時期楷書——發展期
魏晉書法承漢之余緒,又極富創造活力,是書法史上的里程碑,奠定了中國書法藝術的發展方向。魏晉書法規隋唐之法,開兩宋之意,啟元明之態,促清民(國)之樸,深刻地影響了歷代書法并影響著當代書法的發展。
隋唐時期楷書——繁榮成熟期
楷書經過魏晉南北朝近四百年的發展演變,至隋唐時期,其體制已逐漸達到成熟完備。隋朝雖然國勢短祚,但其國家統一、文化融合的局面,使南北書風在隋代有機交融,將北碑的粗獷豪放熔鑄南方的溫潤華美,呈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全新精神風貌,并且為唐代楷書的輝煌成就奠定了基礎。唐代楷書,可以說是體嚴法備、氣度雍容,代表了楷書的最高成就。唐代選拔官吏提出“身、言、書、判”,其中“書”要求“楷法遒美”,也促進了楷書的成熟。唐代的楷書大致可分為三個時期。初唐楷書,繼承六朝遺風,點畫、結字講求骨力清健,崇尚瘦硬書風。 楷書碑帖眾多,以下為部分不同時期的經典碑帖范本,可供書友們參考: 魏晉南北朝
鐘繇《宣示表》、《薦季直表》
王羲之《樂毅論》
王獻之《洛神賦十三行》
《張黑女墓志》、《張猛龍碑》、《李璧墓志》、《爨寶子碑》 隋唐
《董美人墓志》、《龍藏寺碑》
智永《千字文》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化度寺碑》 褚遂良《雁塔圣教序》 顏真卿《顏勤禮碑》、柳公權《玄秘塔碑》、《神策軍碑》
元朝:趙孟頫《膽巴碑》
3
怎樣練好書法
以下為小編為書友們整理出來的一些學書口訣,希望對初學的書友們有所幫助。
如何讀帖
讀帖很重要,方法掌握好,筆前先看帖,揣摩字結構,認真去分析,琢磨用舍筆,憶前筆在后,想好再動筆,是藏還是折;是方還是圓,是長還是短,是高還是低,看是取橫勢,還是取縱勢,讀帖過了關,書寫自然成。臨帖八得
1)臨帖不在多,貪多爵不爛,貴在真掌握,莫學猴摘果。
2)選帖適己對路,臨摹心中有數,貴在信心堅定,最怕朝秦暮楚。
3)看在眼里記在心中,凝足在五指上,流淌在筆尖下,最難鍥而不舍,最怕一曝十寒,要想學書有成,必得持之以恒。
4)書法之訣竅,貴在悟性高,手腦一起用,方能達目標。
5)字無百日功,學書貴有恒,艱難不改志,心想事必成。
6)學習書法須硬功,輕描淡寫終不成,筆下功夫在紙外,廣采博取要躬行。
7)虛心求學問,用心去研討,吃苦勤練習,書藝節節高。
8)學習書法不簡單,執筆用腕是關鍵,用墨結構看章法,有骨有肉是精品。
如何背帖和臨帖要想臨摹好,背帖很重要,撇帖動頭腦,字字記心上,指頭能當筆,空臨是法寶; 膝地被和沙,照樣練書法,古人多采用,今人也提倡,背臨過了關,書寫很方便。?
最后不管說的再多,也需要大量的練習來實踐,從實踐中找不足。如果有什么關于書法的問題,可以隨時給我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