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本章主要探討學生的個性和社會性發展,即個體是如何通過自我概念和同一性來認識自己的,哪些因素決定了道德觀,教師該如何培養誠實、合作等個人品質。
? ? ? ?一、生理發展
? ? ? ? 在學前階段,兒童的大運動技能和精細運動技能快速發展。到小學階段,兒童的生理發展仍在持續,一般女孩通常比男孩更高、更壯些,而隨著學生進入到青春期,會變得情緒化,需要努力去適應青春期所帶來的所有變化。女生一般比男生提前2年進入到青春期,這期間,早熟的男生可能會擁有更高的社會地位,更受歡迎,更容易成為領袖;而女生過于早熟并一定是好事,因為早熟可能帶來一些問題行為。
? ? ? ? ?要促進學生健康的成長。學校與家庭要積極開展各項體育活動,因為游戲可以促進大腦發展、語言和社會性的發展,通過游戲,兒童能夠減輕壓力,學會解決問題,適應新的環境,學會合作與協商。兒童肥胖率的不斷增大就與缺乏運動、看電視節目和玩電子游戲、網絡游戲等時間的增長有關。同時要保證兒童合理的膳食平衡。研究發現,有厭食癥的學生臉色蒼白,指甲脆弱,毛發細且發暗,常感到沮喪,缺乏安全感、悶悶不樂和孤獨,一些女生甚至會停經。
? ? ? ? ?二、發展的社會背景
? ? ? ? ?布朗芬布倫納關于發展的生態系統模型認為,影響發展的因素包括個性內在的生物特點,也包括嵌套結構的社會與文化環境。每個人都生活在一個微觀系統中(直接的關系和活動),這個微觀系統包含于中間系統(微觀系統中各元素之間的關系),中間系統又被嵌入外部系統中(更大的社會環境、如社區);這三個系統都是宏觀系統(文化)的一部分。此外,所有的發展都發生在特定的時間段內的影響。因此,生態系統還包括一個歷時系統。
? ? ? ? 首先,家庭因素會嚴重影響學生在學校里的表現。一般來說,權威型父母的子女更可能對自己滿意,與他人相處融洽;而專制型父母的子女更容易產生負罪感和抑郁情緒;放縱型父母的子女往往不能處理好與同伴的關系。當然,教養方式存在文化差異,對亞裔和非裔美國學生而言,父母的控制程度越高,兒童的學習成績可能越好。若父母離異,對孩子來說,意味著他們最需要支持的時候,卻不得不離開自己最重要的朋友,盡管還可以與父親或母親生活在一起,但彼此相處的時間比以前更短,而父母再婚還得去適應新的家庭結構,顯然都是極為不利的。
? ? ? ? ?其次,同伴關系對個性、社會性的健康發展有重要作用。相關研究表明,與擁有孤獨童年的成人相比,童年時擁有親密朋友的成人有更高的自尊,更能維持與他人的親密關系。童年時被拒絕的成人,往往會有諸如輟學或犯罪等更多問題行為的表現。同伴文化就是學生團體發展出自己的、有關外表與社會行為的規則。對團隊的忠誠會導致排擠某些學生,從而造成被排擠的學生感到不安、難過,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建立健康,積極向上的同伴文化。
? ? ? ? ? 再次,教師對學業的關心和對個人的關心也會影響學生。一般而言,學生重視來自教師的關心。這種關心可以是對學業學習的支持,也可以是度個人問題的關注。對于成就更高,社會經濟地位更高的學生來說,學業上的關心更為重要;但對那些被學校邊緣化的學生來說,對個人的關心則更為重要。
? ? ? ? ?三、同一性與自我概念
? ? ? ? ?埃里克森強調社會與個體的關系。他認為個體要經歷八個生命階段,每個階段都涉及一個主要危機。如果能夠順利地克服危機,兒童的個性以及社交能力將會得到極大的發展,并以此作為解決下一個危機的基礎。前兩個階段,嬰兒必須形成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形成自主感,克服羞愧和疑慮;第三個階段發生在兒童早期,其焦慮在于形成主動性,避免內疚感,處于小學階段的第四個階段涉及獲得勤奮感,避免自卑感;第五個階段,個體面對同一性對角色混亂的挑戰,青少年需要不斷努力以統合他們的同一性,根據Marcia的觀點,這些努力可能導致同一性混亂、同一性早閉、同一性延緩或同一性獲得。第六到第八個是成人的三個階段涉及親密、繁殖與自我整合。對于少數民族和種族同一性的形成,多數解釋認為,個體最開始并未察覺到少數群體與主流群體間的差異,接著會通過不同的方式調和這些差異,最終形成一種不同文化的整合。
? ? ? ? ?關于自我概念,它是通過自我反省、社會交往以及在學校內外的各種經驗逐漸形成的,一般學生通過將自己與個人的(內在的)標準和社會的(外部的)標準相比較來發展自我概念。隨著個體的成熟,會逐漸變得復雜、差異化和抽象。高自尊往往與較好的整體學校體驗相聯系,包括學業和社交兩方面的體驗,此外,性別與民族刻板印象也是影響自尊的重要因素。這里需要說明的是,自我概念和自尊都是關于自我的信念,自我概念是我們試圖建構一個用于組織關于自己的印象、感覺和態度的圖式,但這個圖式不是固定的、永久不變的,它會隨著情境的改變和生活階段的變遷而發生變化。自尊是對自我的評價,如果個體積極地評價自我價值,就說他擁有高自尊。總體而言,自我概念是一種認知結構,自尊是一種情感評價。另外,自我概念與自尊都存在性別差異,隨著年級升高,學生對數學、語言藝術、運動方面的勝任感都在逐步降低,到了高中,男生與女生表現出相近的數學勝任感,但女生在語言藝術方面的勝任感更強,而男生在運動方面的勝任感更強。對于一般自尊,男生與女生在進入初中階段均會比以往有所下降,但男孩在高中階段自尊逐漸增高,而女生的自尊則保持繼續下降的趨勢。
? ? ? ? ?四、理解他人和道德發展
? ? ? ? 兒童需要心理理論去理解他人的行為,當他們發展出心理理論后,他們就能理解他人也有自己的意圖。但攻擊性兒童在理解他人意圖上存在困難。隨著逐漸成熟,兒童社會性的觀點采擇也在逐漸改變。年幼的兒童認為每一個人的想法和感覺與自己一致;之后,他們才漸漸了解到他人是不同的個體,因此,會有不同的感覺和看待事物的觀點。
? ? ? ? ?柯爾伯格的道德發展理論包括三個水平:(1)前習俗水平,此時道德判斷時基于個人利益;(2)習俗水平,此時道德判斷會考慮傳統的家庭價值觀和社會期望;(3)后習俗水平,此時道德判斷時基于更抽象、更個人化的道德準則。而批評者認為,?柯爾伯格未考慮道德推理可能存在的文化差異,以及道德推理和道德行為之間的差異;而吉利根則認為,?柯爾伯格的階段理論只是基于男性的縱向研究,無法恰當地解釋女性的道德推理及其發展階段,因此,她提出了“關愛的道德”,她認為個體是從關注自我利益發展到對特定個體和特定關系負責的道德推理,然后發展到道德的最高水平,即基于對所有人負責和關愛的原則。
? ? ? ? 道德的信念是從幼兒的意識——公平就是平等對待所有人,逐步發展為成人的理解——道德涉及仁慈和公平,道德準則是獨立于任何特定群體的規則而存在的。在習俗維度方面,兒童開始會相信他們所看到的規則是真實正確的。經過幾個階段,成人意識是習俗有利于協調社會生活,但同時也是可以被改變的。
? ? ? ? 影響道德行為的三個重要因素是模仿、內化和自我概念。首先是榜樣的示范。經常會看到有同情心的、寬宏大量的成人榜樣的兒童,更傾向于關注他人的權利和感受;其次,幼兒的道德行為是他控的,他人可以通過直接教導、監控、獎賞懲罰以及矯正進行控制,隨后,兒童逐漸內化那些指導他們的權威人士的道德準則和原則,此事,當糾正兒童的行為時,應該向他們解釋為什么該行為必須糾正,特別要解釋這種行為對他人造成的影響時,兒童更容易內化,并逐步會固化成自我信念。兒童若出現嚴重的品行問題,通常會在小學階段就被鑒別出來,但這些行為是因為早期發展受阻而遺留下來的,等待兒童自行克服攻擊性行為通常是不能奏效的,幫助學生學會處理攻擊性行為,可能會改變他們的一生,而防止后期出現攻擊性行為的最好方法就是提前干預。一般來說,攻擊性行為可能是工具性的,也可能是敵意性的,其中敵意性攻擊可能是恐嚇或身體攻擊,也可能是涉及威脅或破壞社會關系的關系攻擊。男生更傾向于使用外顯攻擊,女生更傾向于使用關系攻擊。目前學生的周圍環境和媒體提供了很多負面行為的榜樣,學校和家庭必須要進行必要的過濾,同時要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榜樣學習、活動體驗等教育活動,才能更好的發展學生的道德行為。作弊是學校內涉及道德議題的一種常見行為問題,是否作弊取決于學生對三個問題的回答:我的目標是什么?我能做這個嗎?作弊的代價是什么?作弊是由個體和情境因素共同造成的,若壓力很大,代價很低,多數學生都會作弊。這顯然涉及學校的價值引導和管理的問題。
? ? ? ? ?五、個性與社會性發展對教師的啟示
? ? ? ? ?1、那些離異家庭的學生能從權威型教師那里獲益,權威型老師是指既讓學生感覺溫暖,也對學生有明確要求的教師。2、對所有學生來說,自我概念隨著時間在不斷的分化。3、對所有學生來說,整合自己關于職業、宗教、種族和民族、性別角色以及社會的聯系等方面的決定,最終形成一個有意義的同一性——這一 過程是極具挑戰性的。教師能夠促進學生同一性的發展。4、對所有學生來說,被同伴拒絕都會受到傷害。很多學生需要指導以幫助他們發展社交能力,更準確地理解他人的意思,更好的處理沖突以及應對攻擊性行為。同樣,教師可以提供這樣的指導。5、當學習壓力很大、學習負擔很重且作弊被抓住的概率很低時,多數學生會作弊,這就需要教師和學校共同避免這些情況的發生。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