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是蘇霍姆林斯基一生心血鑄就的紀念碑。在書中,他用生動的教學實例、精辟的理論分析,為教師們開拓了眼界,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這本書最吸引我的是“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它讓我產生了很多感觸。教師每天總是備課、上課、反思、批改作業、課后輔導、處理班級的各種瑣事,忙得不亦樂乎,可收獲卻不大。教師的時間從哪里來?蘇霍姆林斯基提出解決時間問題的方法,那就是讀書,跟書籍交朋友。“讀書不是為了應付明天的課,而是出自內心的需要和對知識的渴求。”蘇霍姆林斯基認為,我們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中的基礎知識,應當只是滄海一粟。我對此深表贊同,俗話說,站得高,看得遠,你書讀的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學的方法就越多,思維開闊了,解決工作中的困難就得心應手了。
蘇霍姆林斯基強調教師閱讀的重要意義,同樣重視學生進行課外閱讀。他在“談談對后進生的工作”中說:“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就越多,他就應當更多地閱讀。閱讀能教給他思考......學生思考的越多,他在周圍的世界中看不懂的東西就越多,他對知識的感受性就越敏銳。”在這里蘇霍姆林斯基強調的學生的閱讀對于我們現實的教育工作很有啟發意義,我們總是極力地縮小學生特別是后進生的“腦力勞動的范圍”,有時總是強調教科書,不允許學生分散精力去讀別的書,殊不知這是一種錯誤的見解。閱讀不僅能夠發展智力,還能教會他們善良、勇敢這些品質,而這一切,對后進生來說尤為重要,一個熱愛閱讀,能去思考的后進生肯定不會走錯路,因為他知道是非曲直,也懂得明辨是非。
在這本書中最令我無限感慨的還有蘇霍姆林斯基對學生纖塵不染的愛。我們總是很容易把愛傾注到優秀的學生身上,而面對千差萬別生龍活虎的“后進生”,我們總是習慣先對他們進行批評、寫檢查、罰掃地......然后對其講道理,進行所謂的原則性指導,但是據我觀察處罰和枯燥的說理是不能觸及后進生靈魂的,反而會拉開他們和教師的距離。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好的教師意味著什么?首先意味著熱愛孩子,關心他們的快樂和悲傷,時刻不忘自己也曾經是個孩子。”同時他也提醒我們教師,也許那些特別的孩子正是通過犯各種各樣的錯誤在錯誤中不斷學習和成長的,教師永遠不能絕望,只要我們充滿期待,他們就會充滿希望。在心靈上去關愛,對蘇霍姆林斯基來說,做的遠遠不夠,他為學生自編幾百道練習題。他特別明白,對于后進生50+40=90這樣的成績他無法奢望,他甚至需要三年、五年去等待50+3+5+7+10=80這樣的成長。
? 蘇霍姆林斯基從來不放棄任何一位學生,用畢生的心血研究學生,終其一生都在尋找幫助學生的方法。捧讀《給教師的一百條建議》,我真真切切地感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向往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