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若安好,便是晴天”
“育人先育己”
“以孩子為師,修煉自己”
這些句子在看完海文穎的《接納力》這本書后總在耳邊響起。
讓我體會到在育兒的路上,更多的是自我的警醒與成長。這本更像一本走進心里的療養之書,特別是看到有共鳴的例子,忍不住淚流滿面。
原來我們不能接納孩子,是因為我們沒有接納自己。我們在大聲訓斥孩子,用力控制孩子,是因為內心認為自己不夠好,存在許多的“臺”,蒙上厚厚的塵,看不清,卻又在給孩子“筑臺”。
面對爸爸的生氣訓斥沒及時添加衣服,作者十歲的兒子龍兒卻能真切地說:“爸爸總是以罵人的方式關心人。”面對英語的考試成績,從60分到90分過程中,龍兒又能一次次地釋懷,自我感覺很好。
這種對待外界的接納和寬容,所表現出的內心幸福力,我不由地發出感嘆:我們不就是期待這樣的孩子嗎?無論任何的際遇,都能擁有自我,擁有內心的幸福力,從而產生對外界的接納力,樂觀積極地面對一切。
有接納力的父母才能養育出有接納力的孩子,我們在培養孩子的過程中,不是要孩子怎么做,而是明白自己應該怎么做。
我若安好,便是晴天。那如何讓自己安好?
1、撫平糟糕情緒背后的創傷
每個糟糕情緒背后一定隱藏著深深的傷痕,作者把它稱為臺。在生活中,我們留意自己爆發強烈情緒和感受的時刻,去尋找,不斷拂塵,必定能找到那個影響自己已久的臺。看清它,接納它,拆除它。
這讓我想到那些總是斤斤計較,容易破口大罵的人,是多么地可憐,他們的內心曾受到多少的創傷,想到這里,非常同情他們。
成人拆臺需要比較久的時間,我們可以做到的事不給孩子筑臺。
需要做到“柔”,在說話的時候,不帶情緒,不以勢壓人,溫和而堅定地表達自己期待和要求。
當父母帶著情緒要求孩子時,孩子只感受到負面的情緒帶給他的傷害,而忽略了真正的要求。就像在輔導孩子做作業時,你越罵他,他越不會。著急的情緒只能加重他的心理負擔。
2、共情
真愛的順序應該是先愛好自己,才有充足的愛來愛別人,養育好自己,才有心力養育好孩子。
當我們自己有負面情緒時,傾聽和共情自己才能讓我們恢復心力、超越自戀,轉而傾聽、共情孩子,并對孩子展現出我們的接納。
超越自戀,去理解孩子特別重要,外在世界有很多不如意,孩子在哭中經歷著這份不容易,慢慢認知的外在世界就是這樣的,而不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在此其間,我們只需給予愛的陪伴,而不是幫忙解決。
共情孩子,說出孩子的感受,表示你理解他的情緒,然后再認清事實。當孩子情緒被認同時,更愿意配合接受你的要求。
除了共情孩子,我們還要共情自己,向對方說出自己當下的感受,傳遞“我信息”,讓對方深切感受到你的用意。
3、搞清楚關系版圖中自己的領地,劃清界線。
中國是重視親情的國度,在上有老下有小的親情關系中劃清界限,搞明白自己的領地相當不易。
這在兩件事中可見端倪,一是隔代養育,二是家長陪孩子寫作業。
看起來每一代都在主動替下一代分擔責任,實際上每一代的界限都被侵犯,每一代都活在高度警覺無法放松的狀態中。
成人后為什么要成家?
因為家是一個讓人放松的地方。家是可以讓人獲得心靈慰藉和力量,能夠滿血回歸重新面對外在世界的地方。
如果這個家不能完整的屬于任何人,家中的人都處于警覺狀態,無法放松。
家的放松安全溫暖,對于未成年的孩子來講是至關重要的,爸媽所營造的溫暖、和諧是孩子獲得休憩恢復力量的源頭。
看到書中嘯媽與公公婆婆一起住各種不適的故事時,便想到自己的經歷。
因為婆婆久病臥床,需要保姆照料。與公公婆婆住在一起的九年里,暫且不說與公公婆婆相處的不適,單與各種保姆的相處,已讓我產生排異反應,內心積累各種抑郁,而每次我卻在努力地說服自己,調整自己,忍受一切。
正因為我無視內心的情緒,便發展成對孩子的不滿,讓孩子成為出氣筒。當看到兒子遇事會先去責怪別人,推卸責任時,我心中就充滿了自責。
當我掙脫道德綁架的困境,搬出來住后,發現內心平和了許多,能積極地處理好各種關系,讓一切變得和諧了。
劃清界線,讓自己擁有一塊獨立放松的領地,自己好了,你愛的人才會好。不管有多難,年輕的父母們,你的小家是你的領地,你需要當好自己家的主人,營造一個溫暖和諧的氛圍。
而孩子需要面對的小朋友交往,需要完成的各種作業,那屬于他的外在世界,是需要他自己去征服和面對的。他并不需要你晚上如此辛苦地陪他做作業,拼力氣的父母常常吃力不討好。
人人都需要有一塊自留地,能夠自己說了算,按照自己的期望去打理。
當我朗誦書中張文亮的一首詩《牽一只蝸牛去散步》時,熱淚盈框,腦海里閃出一幕幕孩子被我催促、責斥的畫面,既心疼孩子,又同情自己。
也許就像這首詩里隱喻的,上帝是讓我們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更加懂得自己,領略生命的精彩,而不是真的教會孩子什么。
在育兒的路上,我們就以孩子為師,不斷地修煉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