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解釋下拖延癥。拖延癥就是:你明知道這件事該干,而托著不去干;同時,你心中還有強烈的焦慮感和負罪感。
要是拖延了但沒有焦慮和負罪感,那就不叫拖延癥,那叫懶,今天就只討論拖延癥。
經常有這種情況:做一件事老是找任何借口往后拖延,尤其是自己不喜歡的任務,怎么辦?
然后就有了“媽媽式的嘮叨”:你沒寫作業,快去寫啊;你長這么胖,快去減肥??;你英語這么差,快去學啊。結果呢,就是一大堆媽媽在哭訴:你看,孩子都不聽我的。廢話,為什么不聽你的?沒用嘛!
你看到車子往那邊去了,你就拼命往回拽,有用嗎?要知道,所有人的行為都是一個心理現象的表層呈現而已。你不解決它的內在的深層的心理結構和認知格局問題,你想把原路生生拽回來那是拽不回來的。
拖延癥不是個小毛病,它就像沙漠植物,表象就是那么一點點,其實地下盤根錯節,想連根拔起很困難。
基本上拖延癥很難解決。根據老羅四十年的經驗,想要去做自己不喜歡做的事情,那是很難的!比如說減肥,一個人好端端的為什么會去減肥?那是因為他整個心理格局都變了,整個人都變了。比如說,中年男人會去減肥八成就是戀愛了。沒受什么大的刺激基本上不可能成功。
其實拖一拖,又有什么關系?斯坦福教授提出了一個新奇的理論——結構性拖延法。
你,平時為了拖延一件任務,比如寫論文,就會把時間花在刷微博,聊QQ,打dota這些無意義的事上。那既然都要拖延,還不如做點有價值的事!你可以找幾件你拖延的幾件有價值的事情,然后選擇一件去做,這樣不是簡單多了嘛!最后你東邊不亮西邊亮,你論文雖然拖了個幾天,但是你找到了朋友,把到了妹子,也不賴嘛。
可能你會說,這不是跟自個兒玩心眼嗎?還真是跟自個兒玩心眼。你不跟自己玩心眼,你就真的會被自己搞得很敗。
(用生物學來解釋,就是我們的進化沒有跟上時代。大部分人對“利息”不敏感,本能地只關心當下,覺得吃到了就好。但是現代社會做一件任務一般沒有直接收益——不是做了就給錢,所以我們本能地會去拖延)
說幾個羅胖自個兒覺得比較靠譜的解決辦法:
1. 把創造性的工作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去完成——會拖延的一大主要原因就是因為我們對要做的這件事有完美主義要求。我們一旦想要去完成自己達不到的要求,到最后往往就做不成。但是一旦分解成機械性的勞動,那就變得可以克服了。比如你實在不想復習,怎么辦?抄!把書抄個5遍,你復習得就不會差。
2. 讓種子飛一會兒——做語文試卷的時候為什么要先看作文題?因為你看了作文題,它在你腦子里就在生長發芽,你在做其他題目的時候腦子其實不會停,等到做到作文題了,你其實構思已經好了大半。所以,你如果實在想拖延,你不妨逼著自己去把任務先了解一番再去拖延,在你搞東搞西的時間里往往就醞釀好了,最后你就能以最快的速度和效率來完成啦。
3. 群體壓力會消解拖延——你們知道精英圈子里的人為什么身材都那么好嗎?因為他們有社群壓力。如果你胖,別人就會認為你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你在社交圈子里就不好混了。 同理,當你想要開始一項任務時,就找幾個人看著你!社群能力對拖延有很大的反制能力,你就會用虛榮心頂著自己有一口氣,把這個任務很利索的在他們面前干掉!
后記:
如果你想把握這一生,想讓這一生過得美好,你就會有必須要去克服的東西。所以你要讓自己更快地成熟起來,因為有些事情,你現在不做就真的來不及了。
就是解決不了克服不了怎么辦?其實也沒什么奇怪的。無論哪個時代,精英和普通人的比例總是一定的,克服不了你就是一個loser而已,以后少有些不適當的想象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