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末約見了一個中學死黨.現(xiàn)定居北京,北外商學院副教授,去年在波士頓學術(shù)交流了一年,她5歲的兒子也跟著去了。
這次回來她跟我說了她的大計。明年暑假咱們一起去美國玩吧,帶上你的娃,我知道當?shù)睾芎玫南牧顮I。她想做兒童夏令營中介。憑借她在波士頓一年在當?shù)胤e累的資源,回國內(nèi)發(fā)展客戶,正好。他們學院有團隊做兒童夏令營的,但這個她想單干。
她的策略是先從熟人入手,慢慢摸熟路子,再做大。
我當然非常支持。之前也美好的憧憬過不讓孩子上學了,帶孩子全世界的去游學。臺灣已經(jīng)有很多家庭采取了這種學習的方式,家長在網(wǎng)絡(luò)上聯(lián)系項目,為孩子DIY游學路線。有了這種夏令營的中介公司,解決了信息不對稱的一大問題。既然有熟人帶路,那就從美國開始我的帶娃游學之旅吧。
細想這門生意,從熟人開始做起是可行的,就像我剛才順理成章的思考過程。做生意過程中,最重要的是信任問題。我憑什么選這家,不選那家。品牌是主要考慮的因素。之前了解到華德福也有做兒童夏令營的。在眾多的品牌中,我會選擇華德福的,是因為我對華德福教育的理念有過很多的了解和認可,我相信這個品牌能提供我滿意的服務(wù)。如果我的同學也想做大,主要要解決的是個人品牌問題。說到個人品牌,很自然的想到這些元能力:寫作、演講、表演等等。但在一開始,為這個產(chǎn)品買單的只能是熟人。
因為這件事,才意識到身邊有很多利用孩子同學家長圈做生意的家長,比方說組團報興趣班的。反思自己平時不注重跟身邊的寶媽聯(lián)絡(luò)感情,人脈才到用時方恨少啊。所以,擴大自己的交際圈是有必要的。先在小范圍圈子(熟人圈子)里,建立個人靠譜的形象。
聊天中我們談到孩子教育的問題,
她認為
對于孩子來說,還是美國好。中國壓力太大,攀比風氣嚴重。
當今社會階級流動越來越小了,孩子的教育就是拼爹拼媽。
美國人做什么都好像是真心的喜歡,中國人做事多是出于目的,不是因為喜歡才去做。
從美國回來她兒子剛趕上小學一年級,微信群打卡、交作業(yè)、錄語音、已經(jīng)成為了老師督促學生和家長的時髦方式,我想氛圍不會輸給咱們007群。跟在美國的教育體驗,這無疑是個巨大的沖擊和反差。得出這樣的觀點也并不稀奇,但我并不茍同。
首先不可否認,中國的大環(huán)境沒有美國的自由和輕松。中國教育跟中國的大環(huán)境一樣,還是以壓力為主導。
在一個人的早年,如果有更多的培養(yǎng)興趣愛好的機會,無疑對今后的發(fā)展奠定一個好的起點。從這個角度來說,中國的教育沒有國外教育優(yōu)越。
但發(fā)現(xiàn)自己的激情是需要嘗試和時間。也就是說我們要經(jīng)過一個探索的過程,才能找到我們的興趣,而不是我們理所當然的認為:興趣是美好的遇見。用畫畫打比方,也許一開始你只是不排斥畫畫,覺得畫畫還挺有意思,你試著開始畫,堅持做下去的過程中遇到困難和挫折,你的信心收到打擊,但是跨越了這個階段堅持了下去,你才漸漸的發(fā)現(xiàn)自己變得不一樣了,現(xiàn)在你才說自己有點享受畫畫這件事情。同理,在培養(yǎng)孩子興趣愛好的過程中,也不是一帆風順。ta也會畏難打退堂鼓。這時候家長的引導就起到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壓力本身不是壞東西。學會與壓力共處、把外在的壓力轉(zhuǎn)化為內(nèi)在動力是每個孩子成長中要面對的關(guān)鍵問題。
身處中國的孩子,也許成長條件的限制,錯過了探索自己興趣、熱情的黃金階段,但是在他們可以在任何年紀開始培養(yǎng)和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如何超越自己的局限,如何在我們的起點上快速的成長,也是我現(xiàn)在面臨的問題。可以說,無論處于哪個階層,什么起點,都享有平等的成長的空間。成長面前,人人平等。對于早已認同了成長>成功的我們,還有什么可抱怨的呢?
對自己出身的不滿,只是我們還沒認出屬于我們獨特的挑戰(zhàn)罷了——只有勇敢的面對我們的局限和挑戰(zhàn),才能發(fā)現(xiàn)藏在背后的恩典。
也許我不能給孩子多高的起點,但是我在用我的行動告訴她:媽媽也一直在努力,從沒放棄過探索和發(fā)展自己的興趣。唯有如此,才能打通現(xiàn)實和理想之間的橋梁。
榮格說:什么是良善,高度承受痛苦的能力就是良善。什么是邪惡,邪惡即是不接納生命的不完美。
苦難使人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