嫂子邊境線行走到了老山戰地,寫了一篇《老山南》的文章,這是熬了7天的成果,自己不滿意,喊家里的兄弟姐妹都來幫忙看看。2600字的文章,說了老山戰地情況、各種紀念物證、當地居民采訪、牽動自己內心的精神。而紀念館解說員的講解有585字,平淡無奇。再翻看公眾號過去的文章,瀏覽量幾乎都在100余,而自然行走團隊在邊境線的素材足夠拍成不亞于《話說長江》、《東方家園》的紀錄片。
豆瓣人氣作者舒明月在《大師們的寫作課》說,所有的寫作,都是為了被閱讀。一篇不自嗨,寫給大家看的文章,有四個標簽:有趣、有用、有料、有力。
人們喜歡看幽默詼諧、促狹、逗貧損的文章,這樣來寫老山戰場的文章,玷污了烈士們,但不妨可以在文字中,模仿安岡章太郎《郁悶的快樂》“從半山腰開始可以看到商店街的時候,各商店雜亂的牌子或裝飾一個個帶著強烈的刺激跳入我的眼里,我感到懷里的紙幣仿佛剛從水里蹦上來的魚一樣一個勁地躍動著。” 寫老山主峰停車場石碑上的歌曲名,“小草”、“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風采”、……當年人們耳熟能詳的樂曲名,帶著弦樂從石碑上飄出來,蕩漾在長眠的戰士們耳旁。
韓愈《師說》和李笑來《比特幣世界生存指南》,對于一個金融工作者,更樂于看后者,前者讓我們明白了從師求學的道理,因為后者更實用。互聯網時代,人們更愿意消費干貨文章,告訴我們技術、技能、方法,和讀者互動答疑等等。這就是有用。而嫂子的這篇文章是難以粘上有用的邊啦。
《大師們的寫作課》234頁
有料,就是有真實的見聞經歷,有獨屬于你的新鮮的細節。
人們評判作家時會說一句話:這個作家“有生活”或者“沒有生活”。有生活指的是有料、有細節。請注意,這里的關鍵在于,什么樣的細節才稱得上是“有料”呢?
我的總結是:哪怕想象力以及寫作能力都十分高超的人,只要沒在你的處境當中就很難編造出來的那些細節,才是合格的“料”。
那么,就育兒、親子類的文章來說,應該發掘的是什么樣的料?借鑒諾貝爾獎得主的說法,是那種未當過爹媽未有過懷孕撫育經歷的人絕難以想象、編造出的細節。之前看湖南臺《爸爸去哪兒》就發現了一個很好的“料”。李湘女兒和她爸一起住在山村農家,她指著堆在墻角燒完了的蜂窩煤,問:“爸爸,這是藕嗎?
那么小時候的文章,什么是有料呢?5歲的妹妹在田邊高高的桑樹上玩耍,突然摔下來,頭朝下插進了水田,被犁田的農民伯伯救了起來,毫發無損。這是一個真實見聞,獨屬的料。這樣的料卻沒有意義。而另一個故事,一同學小的時候在家里很喜歡洗碗,因為家里窮買不起擦手的霜和膏,手上經常干得難受。洗碗的話,好歹碗碟上有點油,皮膚就會舒服一陣子。勾起了我們思考窮人的日子。
回到嫂子這篇文章,經歷過老山戰役的鄉民講述當年越戰時她讀小學,每天上學時書包里都要背著干糧,警報一響就要跑出教室躲,也不知道要躲多久。當年參加戰役的士兵講述在貓耳洞里呆了三年的經歷。還有那中越戰爭的戰地女記者梁子在前線的故事。細細的寫來,一個個人物,一個個場景,還原了當年的戰役,訴說著戰爭的硝煙,戰爭的殘酷,軍人的鮮血換來邊疆的安寧。這是有料。
還有有力,需要美,美的打動人心,美的讓你感受到文字猶如畫畫彈琴一樣,一位清秀的姑娘在畫架前、琴弦上一筆筆、一絲絲畫著彈著。這需要更多的文字功底。有力的另一個角度是有情,暴露自己的情感,尤其你對此有深深的喜愛、敏感、崩潰等等,直擊人心。
嫂子這樣描述自己寫不出文字:第二天離開了文山,我們趕到了普者黑。可我的思緒還在老山。在秀麗、寧靜的湖邊我熬著,卻只熬出一兩行字,打開電腦,大腦里浮出各種畫面,可敲不出一個字,站起來,坐下去,再站起來,再坐下去,撐不住了,去湖邊走走,傻傻的站在了水里也不知曉,再又回來繼續敲上幾個字。就這樣,我在湖邊整整呆了5天,就這么呆呆的望著遠處的山。
一篇獲得10000+流量的文章,是“四有青年”。視讀者為情人,營造有趣;給讀者干貨,可用;呈現獨屬你的真實的經歷,讓人們想象不到,有料;最后字里行間流露出情感,細細的深深的描繪情感中的細節,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