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有過度渲染讀書的作用的趨勢,比如認為一年閱讀一百本書就是很牛的象征,比如各路大牛也在分享自己的私家書單,就連筆者自己也時常湊熱鬧,分享幾篇書評。好似讀書是一種特別好的學習方法,可真的是這樣嗎?
但我的切身體會是:讀書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但算不上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不知各位同學有沒有這樣的體會:如果目的是學以致用,通過讀書來學習往往不夠給力。
臺灣編程高手XDite被李笑來請來分享她超級高效的學習方法,其中有一個核心的觀點:對一個領域迅速上手的最高效學習方式,是找一個比自己牛逼十倍的老師,然后拜托TA給自己設計該領域實操所需的“高頻小套路”給自己練習,通過練熟這些高頻小套路,把這個領域中最重要的框架“燒”到自己的腦子里。
“高頻小套路”就是一個領域中最重要、最常出現的基本動作。比如學習廚藝的高頻小套路就有刀功、火候、下菜的先后順序、加入調配料等;做非訴律師的高頻小套路就是做法律研究、盡職調查、起草協議、協議談判、協議簽署執行;寫作的高頻小套路就是至少包括確定主題、提出觀點、串聯素材等。
高頻小套路的特點是:一旦你熟練掌握,就覺得這個領域開始入門了,做事情也越來越順利——因為已經把這個領域中最重要的思維框架“燒”到了自己的腦子里。
高頻小套路一定要由該領域的高手來設計,最高這個高手還具有不錯的教學能力。因為該領域的高手最清楚這個領域的精髓,而教育能力使他們可以針對初學者的情況來設計教學效果最佳的項目,來培訓你掌握高頻小套路。
XDite這個“高頻小套路”的理論給了我巨大的觸發,使得我把自己的一些學習體會連接起來。
比如我自己業余在研究證券投資的時候,發現最高效的學習方法并非去看那些投資書籍,而是到雪球上去找老師。一旦發現一個老師水平高、品行正、教學性強、并且其投資策略適合自己,我就會去通讀這位老師在雪球上的所有發言。
比如通過大量閱讀“云蒙”的雪球發言,發現她的高頻小套路就是:以銀行股的投資價值研究為基礎,給各家銀行的投資價值打分,并且在股價發生一定變化后,對銀行股作切換——把投資價值分數已經降低銀行股的切換到分數更高的;
“銀行螺絲釘”的高頻小套路是利用格雷厄姆提出的“盈利收益率”(即市盈率倒數)指標,在盈利收益率大于10%且高于兩倍的長期國債利率時買入指數基金,在盈利收益率小于自己能獲得的其他低風險替代投資品種的收益時賣出指數基金;
“阿土哥”的高頻小套路是用市凈率作為估值指標,在指數低估時加杠桿買入指數基金,持有并等待,直到指數估值回歸后再賣出(一般持有到2倍市凈率)。
之前覺得讀他們的雪球發言比讀投資書籍更有快感,學習更快,收獲更多——特別是自己理清了他們的一個個小型的投資邏輯時候。但當初并不知道具體原因,直到聽到XDite的“高頻小套路”理論,才發現它們其實有暗合之處。
首先,這些雪球人氣用戶算得上是投資高手;其次,它們的發言里對其最高頻使用的投資套路作了反復表達;第三,由于雪球上每次發言篇幅不會太長,所以他們分享的內容又符合“小套路”的特點。
然而讀書,卻往往無法滿足“高頻小套路”的特點。
首先,一本書往往又厚又長,使得很多內容根本不是該領域的“高頻”的核心內容,而是大有水分、可有可無;其次,由于一本書的字數較多,且形式上追求完整,所以給出的往往不是“小套路”,而是“中套路”甚至“大套路”。
中套路、大套路固然有其學習價值,但對于初學者來說并非上手最快、效率最高的學習方法。
那什么時候用書籍來學習更有價值?
在自己想要發展出“中套路”甚至“大套路”的時候。
事實上,XDite還分享了她的一套學習環節的鏈條:
首先是找比自己牛逼十倍的高手老師幫你挑選或設計高頻小套路菜單,在自己熟練練會之后,再補充一些該領域的理論知識;然后再學習和練習一些比較高頻的小套路,再補充理論知識,然后自己搞出中套路。
而讀書,最適合的階段是在補充理論知識以及促進自己搞出中套路的階段,而對于初學出門階段,則往往不是最高效的學習方法。
君子善假于物也。讀書作為一種常見的學習方法,自然要拿來為自己所用,但不必過度倚賴,畢竟我們追求的是學習效果,而不是“在讀書就是在學習”的自欺欺人的滿足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