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我對做飯最開始感興趣是源于我奶奶。小時候經常給她幫忙,她在上面炒,我坐在下面幫她添柴,久而久之的就將她的一套流程熟記在心,但是她從不讓我下手,說是耽誤她的時間,她早已經有自己的一個節奏。
? ? ? ? 真正開始嘗試是讀初中后,因為有大部分的時間沒有和奶奶住在一起,可以動刀鏟,我媽從來不會阻止我下廚,即使是很多次我煮的米飯夾生,炒菜鹽給多等等狀況外,她也只是很淡定的告訴我下次該怎么做。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慢慢的學過來。。。
? ? ? ? 我對面食的喜愛大部分也是源于我奶奶的手藝。老人家從那個年代過來,一生節儉,知道糧食來之不易,更知道如何從現有的條件里面做出花來。
? ? ? ? 奶奶做的煎餅,用小蔥調的糊,在鍋邊勾一圈,一張薄薄脆脆的雞蛋餅就做好了,香而不油膩。這個味道是我后來在其他的地方找尋不到的一個回憶。
? ? ? ? 再往前還能記得一種面食,名字已經不記得了,大概還能記得它的樣子。類似于蒸的一種饃,貼在了鍋的周邊,中間是切成方塊的南瓜。蒸熟揭開鍋后,來自南瓜和饅頭混合的香甜軟糯的氣味撲面而來!這種味道一般都出現在冬天的早晨。
? ? ? ? 到我們這一代時,吃餃子已經不是什么復雜的事了。去超市買速凍餃子,回來燒開水,往里一丟,不到個把小時就可以吃到。味道姑且不論,反正時間確實是節省的。但是相比之下,我還是更喜歡具有儀式感的吃一頓餃子。下午的時候就開始和面,醒面。我家里有一根稍顯老舊的搟面杖,每一次傍晚奶奶都是用它將醒好的面搟成一張面皮,然后用杯子在上面打圈,就這樣做成一張張餃子皮,包好的餃子味道新鮮而純粹!
? ? ? ? 但是,即使是做飯多年的奶奶,也有一樣是做的“不及格”的。我們那兒的餡餅統一是叫火燒粑,和現在外面賣的餡餅樣式差不多。奶奶每次做這個的時候,都會做得特別厚,導致偶爾我們需要咬好幾口才能看到里面的餡,一般吃到一半就撐得不得了!
? ? ? ? 我喜歡面食,但是卻很少做這個,感覺它的可塑性太高,駕馭不了。但是今時今日也不得不慢慢嘗試著,因為能夠做出那樣味道的人已經不在了,在我還沒有學會的時候。。。
一直覺得,奶奶去世是我的一個遺憾,沒能夠回去送她。那是高三的下學期,離高考還有兩個月的時間,我能夠清楚記得的是最后一次她和我說話樣子。那是假期結束要返校的時候,我說,外面天陰了,好像要下雨。她坐在房間里那把老舊的椅子上,不停的喘氣,艱難的轉過頭來對我說:下雨了,記得帶傘,別淋濕了!我看了她好久,心里莫名的就有預感那可能就是最后一面。等我一個月后回去,看到的就只有一個空蕩蕩的房間,推開院子門再也沒看到過那個坐在門口小椅子上頭發花白身影佝僂的老人。。。(這段是個題外話了,不小心沒收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