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親眼見到明潢輕便小鐵路,是在我十歲左右,那時因逃難,從正陽熊寨鄉來到繁華熱鬧的明港大集鎮,火車、汽車還有輕便小火車,南來北往,東奔西馳,穿梭不斷,令我大開眼界。除欣賞平漢大鐵路客貨列車外,我等青少年出于好奇心,就近在明港北大廟前的小火車站上玩弄輕便小火車,或推或拉,或坐或臥,站上管理人員不屑一顧,有時只警告我們注意安全。
曾幾次目睹那些被強征當小火車運輸隊的苦力們,由于沒有經過嚴格訓練,且路況極其惡劣情況下,途中或在站上拼死砸傷者屢屢不絕。該輕便小鐵路西自明港火車站票房下,東向經過明港北大橋,東岳廟前徑直向東,經確山縣張店、正陽縣蘭青店、王勿橋、西嚴店,息縣的彭店、路口、吳店到達潢川縣城,長達200多華里,沿途設大小警衛站廿多個,每站駐守武裝五至十人不等,站警多是國民黨下派的官兵,他們享受優厚的薪餉,每人每月10至20元銀洋還不滿足,賊子狼心,還經常勒索當地老百姓,派款拉夫,甚而明搶暗劫,民眾叫苦不迭。
該小輕便車,系一長方形堅硬木質平板,架在四個小鐵輪的鐵架上,以人力推行在狹窄小鐵軌上。行駛平坦地面上,速度超過汽車,上坡時拯賣人力,下坡如飛,掌握不穩車翻人亡。平板車上多裝載八至十麻袋糧食(小麥、大米)及軍需用品,平日往返一趟需三、五日,風雪陰雨行駛十天半月。
據說國民黨修建這條輕便小鐵路,專為運輸糧食、軍用物資,供給駐防潢川一帶國民黨軍“圍剿”大別山革命根據地。那時鄂豫皖蘇區紅軍發展很快,土地革命風起云涌,勢如破竹,蔣介石驚恐萬狀,不斷調遣重兵,對大別山蘇區進行“圍剿”。歷時五年之久,蔣軍屢戰屢敗,紅軍愈戰愈強。那時信陽至潢川公路,是國民黨唯一依賴的后方補給線,日夜向潢川駐軍運送救命糧食和軍需用品,我大別山根據地廣大軍民則日夜破壞公路和橋梁,敵人修不勝修,最終信潢公路被迫停止車行人往。河南省主席劉峙直接指揮的潢川豫南修路指揮部也土崩瓦解。據說當時的武漢“剿總”心急火燎,迫不及待,急令漢冶萍鋼鐵公司限期趕制輕便小鐵路,故修建了明潢輕便道,妄圖東山再起,挽救其垂危生命。時隔未久,大別山百萬紅軍,浩浩蕩蕩進行兩萬五千里長征,北上抗日到達陜北。
按:1932年,國民黨政府為“剿共”軍事運輸需要,鋪設明港至潢川單軌小鐵路。
有關明潢輕便小鐵路現在可以查閱的資料極為有限。該回憶也算留下了一篇珍貴的記憶。除此之外,這個輕便小鐵路在陳善同主編,1936年出版的《重修信陽縣志》中亦有簡單記載:“信陽明潢輕便鐵路(由明港至潢川。):二十一年張鈁為行軍運輸,由信陽至潢不如由明港至潢直捷,臨時敷設輕便鐵路,事后撤去?!?/p>
這個明潢輕便小火車明港站設在什么地方呢?現在依然是一個迷。小火車到底什么樣,也無跡可尋。但是小鐵路是什么樣子,在某些地方還是有跡可循的。在明港的鄉間,今天依然可以看到一些蛛絲馬跡:半埋在土中廢棄的鐵軌,早已成為鄉村孩子們玩耍的地方。不過如今的鐵軌也被拆除,只剩下路基了,美麗的新集就在這沿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