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雖然之前也預(yù)想過第三本的內(nèi)容會讓人讀起來會有此傷感,但不曾想?yún)s更是悲憤與悲痛。
回頭看《離別》篇的目錄,隔幾行就能看到“XXX之死”的標題,這些大師就在標題間墜落。
1948年的分水嶺,按傅斯年的人才搶救計劃,很多被搶救的人去了臺灣,也有很多在名冊中的人選擇了留下。去留在剎那間的決定,自此便是永別,讓人感概大時代下個人命運更多的無耐。
留下的人,后面所發(fā)生的事,我們都知道。但在讀到書中所寫時,還是會像有一團東西堵在心里的憋屈,會不由與納粹集中營聯(lián)系在一起。可怕的年代。讓我們不但失去了眾多的大師,更造成了整個文化的斷代,許多人辛苦研究多年的著作被一炬。
那個年代的事大家都知道。我甚至有天在坐公交時還在想曾經(jīng)向這些大師們舉起拳頭和棍棒的人,現(xiàn)在也都到了六七十歲了吧,他們心安么?若是心安,那他們也同樣是那個時代可憐的受害者,雖然生而為人,卻沒有受到為人的教育。
就如同納粹迫害猶太人一樣,那些像辛德勒一樣,還能保有良知的人總讓人感動。我不在那個時代,沒有權(quán)力在道德的水平上去批判那個時代里的幫兇,因為我也不能確定如果自己身處那樣的一個時期,是不是也會向自己的師長舉起石塊和棍棒,是不是也會自保和誰劃清了界限再踩上一腳。有的時候可怕就可怕在以為自己所做的是對的,而最終不能察覺。
前兩天問學(xué)誠法師,自己迷惑不知所為所為。師傅回復(fù):多幫助他人,結(jié)交有信仰的朋友,再反思自己。
圖片發(fā)自簡書App
不管在什么時間,什么境況下,還能保有一絲的善良,就足夠了。
書中有幾段話,且記錄在此。
曾昭掄:"我常想,人生在世界上,成為社會的一份子,應(yīng)該抱著兩種愿望。一種是產(chǎn)生成績,一種是使自己成為一個有趣的人。這兩種愿望若要達到,只有從讀書入手"。
米蘭.昆德拉:“對死亡的恐懼被對這個世界的失望所壓倒,這個世界太丑陋了,沒有人愿意從墳?zāi)怪兄匦抡酒饋怼!?/blockquote>胡適:“《西游記》的'八十一難'最不能今人滿意,應(yīng)該這樣改作:唐僧取了經(jīng)回到通天河邊,夢見黃風(fēng)大王等妖魔向向索命,唐僧醒來,叫三個徒弟駕云把經(jīng)卷送回唐土去訖,他自己卻念動真言,把當日想吃唐僧一塊肉延壽三千年的一切冤魂都召請來,他自己動手,把身上的肉割下來布施給他們吃,一切冤魂吃了唐僧的肉都得超生極樂世界,唐僧的肉布施完了,他也成了正果。如此結(jié)束,最合佛教精神。”最后,得感謝我們現(xiàn)在的時代,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