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昨天陰雨連綿,但無比感謝一位素未謀面的帥氣而有才的男性主動聯(lián)絡我,并冒雨送來捐贈給“睿麗書屋”的五本書,感謝他一直關注我們沙龍活動的進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送書過來,這是我們第一次接受來自陌生朋友的捐贈,意義重大,給了我極大的鼓勵。
雖然我們第一次見面,在微信里面也只因為捐書的事情交流過幾次,只知道他會經(jīng)常出差,其他一概不知。他對我的了解也許都是從我的微信中得知的信息,并沒有任何互動。昨天他帶書過來,我請他喝下午茶,兩個人聊得很投機,因為要接孩子的緣故,話題還沒有聊完,也不得不打住。我想通過這次交流,我們可以稱得上朋友了。其實,對朋友而言,我是一個近乎苛刻的人。
但有時候我對“朋友”這個詞也是很迷惑,到底什么人可以成為朋友,什么人又不會成為朋友。后來我做了一個模型來界定朋友,簡單描述就是一個以我為中心的同心圓,最外圍的就是點頭之交,見面寒暄而已,知道有這個人的存在,也許他都不記得你是誰了;更進一步的是有過人生中某段共處的時光,彼此了解對方的一部分,甚至都不存在認同不認同,只是知道而已,因為時間和地域的交集,算是有過“身陪”的人吧;更進一步的我想是“心陪”,擁有相近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即便身處異地,各自用不同的途徑在生活,彼此都能夠理解和感同深受某些東西,可以算作知己,擁有心有靈犀的感應,即便交往很少,但卻無可替代。我想如果還有更進一步的也許是“神陪”,每個人都有自己鮮明的個性,并理解和接受對方的人生態(tài)度,并彼此相望,互為生命的見證,彼此的鼓勵和支持卻是無聲勝有聲。所以,朋友的類別絕對不是交往的時間來區(qū)分的,而是用彼此思想和生活的鏈接程度有關,所以我有一種能力,能夠快速的劃分某個人在自己生命中的角色和定位。我想很多人也是如此吧。
昨天第一次見到這位朋友,后來分開了才想起來都忘了請教對方的尊姓大名了,我的確是一個不注重細節(jié)的人。但是我們個2個多小時下午茶的時間,卻讓我們從所看的書開始聊到了孩子的教育,社會現(xiàn)象,婚姻家庭,事業(yè)的發(fā)展以及生活態(tài)度等方方面面,相談甚歡。我想這也許才是我們真正需要的人與人之間有質(zhì)量的社交關系。
現(xiàn)在大多數(shù)的人各種好友上千人,各種群幾十個,其實真正了解的人微乎其微,到處都是熟悉的陌生人。有幾天時間都是關著手機的,因為怕極了此起彼伏的信息提醒的震動聲,各種群發(fā)的,各種群組的,各種廣告和調(diào)侃的,當你認真的對待每一條信息的時候,對方可能會回復你:不好意思,這是群發(fā)的消息,如果你不需要請忽略。這不是赤裸裸的挑釁是什么?我想的確面對網(wǎng)絡不能太認真了,否則就會就變成那個自取其辱的人了。這個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困惑了,我們生活在虛假的繁榮背后,暗夜里舔舐著自己的孤獨。我們似乎可以兒戲一切,也可以被一切兒戲。但是我還是努力嘗試做出一些改變,發(fā)出自己微弱的聲音,自尊自愛,做好自己,勿擾他人。昨天這位朋友問我,我們主要做的親子讀書會和情感私房話主題沙龍他幾乎沒看到我們發(fā)消息,我說我不想驚擾他人。只是對有意愿有緣分的人定時定點的舉行,一個季度的時間只服務每個群組10~12個人,我們只想讓極少數(shù)的人感受到自己真正的用心被關注,而不只是別人大數(shù)據(jù)中的一個“1”而已。
后來,我們討論了關于孩子教育的話題,我們都開誠布公的分享自己真實的案例,彼此都受益匪淺,有所啟發(fā)。也讓我有機會在凌亂的講述中被他梳理我無意識的情況下做對的一些事情,例如當我給他無意間講到關于孩子對男朋友的看法,還有對生死的看法。例如有一天,孩子在拉小提琴,老公在旁邊也拿起琴來有模有樣的拉了一會,我坐在沙發(fā)上看著他們兩個人演奏,隨意的說了一句:干脆你們兩個都去好好學學小提琴,當我死了的時候,你們給我合奏一曲,我這輩子也就值了。然后孩子立馬反駁說:要死也是爸爸先死啊,因為爸爸比你大。老公在旁邊聽得一臉愕然。
我不記得是說到什么話題,讓我想起這個場景,但是聽完后,他卻認真地總結(jié)出了:他大概明白了我可以把孩子培養(yǎng)的很好的原因就是沒有禁錮孩子的思想,即便大人都很少去想的生死的話題,還有愛情、理想的事情,都會和孩子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觸及,讓孩子的思維沒有局限,從而促進她構(gòu)建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當他這么總結(jié)的時候,引發(fā)我總結(jié)出了我之前也沒有去深想的培養(yǎng)孩子的思路,我只是在潛移默化的做,所以當有人問我的時候,我除了分享一些發(fā)生在我們母女之間的故事,幾乎也講不出高大上的什么教育理念。但是昨天我卻很快的總結(jié)出了一些心得:培養(yǎng)孩子的重點是讓她有能力把控自己可以把控的,這個自由度交給孩子,例如衣食起居,還有自己的心思意念,一切自己可以控制的就讓孩子學會去擁有發(fā)揮自己的主動性的機會。如果父母擁有這種意識,就會順其自然會去做地去培養(yǎng)孩子,比如做飯,我會教6歲的孩子自己做米飯,自己做菜,不是因為我指望她做給我吃,而是我希望她盡早的具備獨立生活的能力,雖然我今天健在,雖然我想陪她到80歲,但是生死是我控制不了的,否則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保險這個行業(yè)了。只要是自己不能控制的,就要知道這就是人生的規(guī)律,就像生種秋收一般的不可逆轉(zhuǎn)。我們只能控制我們能做的事情,除此之外什么都做不了。別人我們也是無法控制的,就像我可以力所能及的用我的方式愛一個人,但是我無法控制別人是不是愛我,以及如何對待我,如果在孩子階段就讓他明白這些,我想她的人生已經(jīng)成功了一大半了,其實分清彼此是最容易也是最難的事情。
其實這是我一直在實踐的,也許因為從小生活環(huán)境的問題,我是一個自我意識超強的人,即便有孩子了,我依然會在生活的細節(jié)展現(xiàn)出來,所以孩子很小就會說“小孩的世界你不懂,大人的世界我不懂,我們小孩的世界你不要進來,你們大人的世界我也不進去。”有時候孩子是我們的,但更是她自己的,只有父母不斷地厘清自己的生活和界限,教育孩子就是一個水到渠成的事情。
感恩昨天下午我們不期而遇的下午茶,讓我們探討了很多,例如培養(yǎng)一個好孩子的標準應該是目標定在學校的成績還是進入社會的作為?我們一一列舉了我們周圍同學們的真實案例,往往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幾乎毫無例外的進入社會都很平庸,而那些曾經(jīng)調(diào)皮搗蛋的似乎更容易成為社會上的佼佼者,而且這個現(xiàn)象不僅是在國內(nèi),在國外也是如此,從巴頓將軍,到羅斯福,甚至喬布斯也是輟學者,雖然每個人的成功都是小概率事件,但是這個多元化的社會,產(chǎn)品追求差異化額時候,人的差異化才是創(chuàng)新的基礎和未來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到底要培養(yǎng)孩子什么素養(yǎng)?顯性的指標不是核心的時候,問題就來了,那些隱形的指標,膽識、謀略、財商、情商、社交能力等等,我們能夠想得到的這些成功者具備的能力,卻是不知從何培養(yǎng)。
當我們談到某位華裔學霸擁有2個美國名校的博士學位和3個研究生學位的時候,依然比拼不過一個只具有普通研究生學位的合作團隊獲得諾貝爾獎的事實。
我想我們的教育有很多方面有需要去反思和實踐的地方,我們希望從父母的覺知開始,從創(chuàng)建一個父母互助成長的組織開始,通過像昨天下午這樣深入的探討去發(fā)現(xiàn)問題,去追本溯源,讓我們成人摸索出一種合作成長的方式,也許有一天我們有機會撬動某些根深蒂固的東西。我相信人的反思能力會讓我們做出我們意想不到的事情,我們行為的改變首先源自于心智的創(chuàng)造,感恩我們在摸索和實踐這樣的一條探索之路,感恩我給了自己畢生的時間去參與這樣的事情,驚喜的是每一天都有進展,每一天都能看到和接觸到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去活出自己的樣式,并愿意去為他人做些事情,這些都是美好的見證。
昨天孩子說:媽媽我們學校的草坪是純天然的草坪,晚上下雨了,早上我們開運動會的時候,地都是干的,因為雨水都被草地吸收了,草也長得更精神了。要是水泥地的話,就吸收不了那么多水了。
我若有所思的說:是的,上帝創(chuàng)造的世界原本就是最科學的,一切都是美好的,只要我們站在土壤里,每顆種子都會發(fā)芽的。
感恩我喜歡現(xiàn)在每一天的狀態(tài),每一天與人建交,不是為了賣某個東西,因為東西隨處都有,而是用思想為彼此搭建一個橋梁,我們互通有無,互相促進,給予就是最佳的回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