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了好久的稿件......
快要到兒童節了,這是一個充滿童真歡樂的節日。
我用屁股都能想到,肯定有一堆不知羞恥的老阿姨怪蜀黍叫囂著要過節日!
哼!不要臉!
明明該過節日的是我好嘛?!!
這樣歡樂的節日了,按照我一貫的風格,怎么肯隨大流讓你們愉快的過節日?!
于是就有了今天的推送《無人知曉》
莎莎已經交代過我很多次了,最好寫新片子,但是我真的無法控制我內心的洪荒之力,惡趣味作祟,想要在快樂的兒童節講講這部有關兒童的經典之作!
1.《無人知曉》是2004年的日本影片,豆瓣評分8.9分,當時14歲的該片主演柳樂優彌也憑借此片打敗了梁朝偉,成為了史上最年輕的戛納影帝。
梁朝偉為此忿忿不平——“14歲的小孩子有什么演技?!”,從一定程度上,我其實很認同梁朝偉的話,14歲當時一張白紙的柳樂優彌的確談不上技巧性的演技,但是也是恰恰沒有那么多技巧,看這部影片的時候,我從未出戲。
面對母親時候的那種渴望得到關愛的眼神,得知母親再也不會回來時候的絕望,但是又有種“我早已料到”的意味....后來偶爾流露出的天真,以及不堪重負下的暴躁,都沒有讓我覺得他這是演戲。評委難道不知道14歲沒有什么演技技巧可言嗎?我想他們肯定的是這種返璞歸真的表現。
2.這部片子講述的是母親惠子獨自帶著四個孩子,明(柳樂優彌飾),京子,茂,雪。但是母親卻對周圍的人們撒謊說丈夫去了海外工作,自己與長子明兩個人生活在一起。事實上是其他三個弟妹是“黑孩子”,因為四個孩子有著各自不同的父親,他們一直呆在家中,沒有去學校上學。
在母親去百貨商店工作的時候,年紀尚小的明就在家中代替母親行使家長的職責。突然有一天母親不見了,留下一張短短的便條和20元日元后,悄然離家出走......
四個孩子在沒有家長的情況下,從秋天到到冬天再到夏天....從期望母親圣誕回來,再到絕望......
本部影片的導演是枝裕和,把這樣一個悲傷而又絕望的故事講得非常克制,鏡頭中沉靜平緩,不渲染主人公悲傷的情緒,甚至四個孩子從頭到尾都沒有哭過,甚至還在這種生活中偶然出現歡樂的場景,然而壓抑的氣氛卻始終貫穿全片.....
導演不通過主人公的口向觀眾訴說,四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在這個社會上生存有多困難,四個人在一起,生活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卻又像是生活在一座只有四個人的孤島,沒有人幫助他們,沒有人施與援手。而是通過大量的鏡頭對比展現,
比如媽媽在家時房間的明亮與歡樂,以及后期家里的凌亂與腐敗,
比如前期四個孩子的衣服整潔而得體,以及后期的將就與臟亂,
比如京子熱愛的鋼琴玩具,到了生活窘迫難以為繼之時,已經布滿了灰塵......
讓我印象很深刻的是,這四個孩子,在自己都吃不飽,沒有水用的情況下(沒錢交水電費,斷水斷電),采集了下水道生長出來的花的種子,養在陽臺上,每天從很遠地方提水回來給它們澆水。
生活放棄了他們,他們卻從未放棄生活。
3.其實我也不想再討論這部片子的技巧運用,畢竟戛納評委已經不在乎技巧了,我也要向戛納評委看齊!
我想跟大家說說,這部片子想要表達的內核。
大概每個人看同樣的東西,根據每個人的經歷,想法,都會看出來點不一樣的東西。
我看部片子得出來的結論就是——孩子就是債。
本片中的母親,的確是一個很自私的人,她跟不同的男人,不負責任地生了四個孩子,當再次碰到喜歡的對象之后,因為擔心對方不接受四個孩子,自己又想要新生活,于是拋棄了孩子,投入了新生活。
人人都譴責這樣的人——這樣的人不配當母親,母親應當是愛自己孩子的!
要我說,沒有誰規定,母親一定要愛自己的孩子,也不是所有的母親都是偉大的,我們歌頌母愛,是因為有的母愛令人震撼,因為母愛超越了人性本來有的自私。
但是當一個母親不夠愛自己的孩子更愛自己的時候,我覺得沒必要太過譴責。因為人性本來如此,更愛自己本來就是人性。
有些人天生就不喜歡孩子,但是有時候卻不能把“不喜歡孩子”宣之于口,因為一旦說出來,普世的價值觀就會覺得“啊!,你這個人真沒有愛心!”
我甚至覺得,這個跟有沒有愛心也沒太大關系,不喜歡孩子就跟不喜歡吃甜的一樣正常。
這些人即使生了孩子,也不會像歌頌的那樣把所有的感情都傾注在孩子身上。這一點,我覺得是無可厚非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父母也是人,也有自己的人生。
但是!某種程度上說,孩子是債,選擇生下來,你就是選擇債務!
即使你不喜歡這負擔,你既然選擇了,你就應該背負!你可以不喜歡孩子,也許無法傾注你全部的愛,但是你要提供食物,水,教育,穩定的環境等等你的孩子成長需要的一切。因為這就是你的債務。
如果無法承擔這債務帶來的壓力,那完全可以選擇不生啊,
人的情感無法控制,無法強迫自己去喜歡,但是這一點完全可以自己控制。
而本片中的母親,讓我覺得厭惡的,不是她不愛自己的孩子,而是她不負責任地生,不負責地撫養——怕別鄰居發現,不允許孩子出門,甚至不讓孩子站在陽臺。最后甚至不負責任地拋棄。
把撫養孩子的重擔壓在了長子明的身上,孩子又不是明生的,他多無辜,他憑什么?
所以,當他不堪重負,逃避一樣的跟去同齡孩子玩耍,不顧弟妹的時候,我內心一點都不憤慨,我甚至會想,如果是我,我估計也會這樣,我受不了一個沒有明天的家,不想看弟妹的眼光,我特么也才是個孩子,我還得依靠別人呢!
4.
故事的結尾,小雪沒人照顧,在自己搬著凳子拿東西時候,摔下來死掉了。
明用搬家時她藏身的行李箱,把她偷偷運了出去,埋在了他們以前說好要去看飛機的地方。
帶著剩下的兩個弟妹繼續生活....
我在想,這樣成長的他們,長大后是什么樣子呢?
本片根據真實事件改編,西巢鴨棄嬰事件。
中國也有類似事件,畢節五少年垃圾箱死亡事件,這個世界很大,很熱鬧,人很多,可是卻跟他們沒什么關系。
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
童年很美好,但不是所有的人的童年都美好。
兒童節,希望這世界上,負責任的成年人,多一點,再多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