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想分享新學到的一個心理學理論概念,后來覺得有些復雜,自己還沒有吃透,感悟不深,所以就偷個懶(小朱朱,要學會自我調節呦~哈哈),分享下我最近看到朋友圈一朋友發的一組圖,很精彩的小漫畫故事,先看圖,再談談感受。
有沒有覺得看第一幅和最后一副,你的感受及對于“地瓜”的“評價”完全不一樣。
我們都知道“孔子的中心思想是個“仁””(哈哈,多少人聽過“子曰”?)“仁”是孔子最重要的觀念,其實除此之外,孔子還有一個非常顯著的生活態度,就是:“樂”!有一句話叫做“子于是日哭則不歌”,意思是孔子一天去吊喪,然后這一天都沒有唱歌,這句話說明什么?說明平時孔子是一直都在唱歌哼曲!!所以說 “樂”是孔子最昭著的態度。
“中國最后一位大儒”的梁漱溟先生解讀子之樂,這種樂的態度是安和自在。人們到達樂,通常有兩個途徑,一是向外面去找,不斷滿足欲求,就像之前一段時間我的海淘買買買,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用物質填補心靈(當然還有覺得開辟了“新大陸”的好奇心,哈哈,趕緊“圓場”);一是取消欲求,從根本上取消問題,但這有時候可能是一種壓抑。 所以這兩條路都是有所依待的,有條件的。而孔子走的是無所依待之路,他認為,所謂的問題,可以不成問題。真正的樂者,是生機的活潑,即生機暢達,就像漫畫中的這顆小地瓜,樂是自己涌現出來的,不受外面撥動。普通人從享樂中追求快樂,而子之”樂“,不需要去“尋找”。樂在心上,放下找的時候便是樂。只有這樣,人才可以每時每刻感受到快樂。孔子夸贊顏回,說顏回最大的能力就是開心。哪怕是住在簡陋的小屋子里,吃淡飯, 喝涼水,別人都受不了這種貧苦,顏回卻仍然不改變向道的樂趣。試問我們多少人已經擁有了很多,依然怨天憂人,欲求不滿,一位好友和我說,他認識一人因為爸爸只能給她買兩棟樓而擔心嫁妝不夠,為此非常擔憂和難過,多么“奢侈的煩惱”啊!(當然如果是來心理咨詢,我依然會換位思考共情,畢竟這是她真實的感受,此二說);梁先生認為樂有三種,一是與苦對應的樂;二是依賴于環境的樂;三是無條件的樂。而孔子的“樂”就是無條件的樂,無論貧富貴賤,一樣開心。
最后,小朱朱,也許你都不會仔細看我寫的,也許到你能看明白都起碼十幾二十歲了,但希望你能感受到,但愿你在“知識的網絡”中獲得學習的“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