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性自然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
初讀這篇古文,只得了淺薄的認知,和深深押韻的印象。如今,多年未曾讀書的我,竟深深的吸引。故,有感而發,作此隨筆。
這開篇的這第一句,我將它理解為:老啦老啦,不是人老,不是心老;回去吧,回去吧,想回到最初的美好。
蜓知春曉
“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p>
欣欣榮木,涓涓泉水,宗宗琴音,點點農人。一切皆看似如此美好。躬耕于西疇,嘆那份生命的搏動如此真切。時刻身處一片祥和之中,為何會心神不寧呢?是因為看不見渺茫的遠方嗎?
然而,縱有萬千思緒,在時光的流逝中,也會漸漸理不清思路,如此,便找不到出路。品一壺濁酒,善萬物得時。
忽然想起曾經的夢想,曾經的執著,心里泛出淡淡苦澀,如今的我啊,該把夢想寄托于何處呢?
高山無語,深潭無波。
我想,或許當時歷經廟堂之高的陶淵明,回歸舊居時,想著把自我放歸自然吧,只有故鄉的這片土地,才最了解他的情懷,不是嗎?
這末段的最后一句,我將它理解為:歸于天命,融于自然,看朝升暮落,聽土壤萌牙。
鶴賞冬梅
“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p>
萬物自有其自身的規律,人的心思也是如此。三十年前的抱負,三十年后或許還存在,但年少時的那份熱血,早已消失殆盡。三十年前的景物,三十年后來看,即使毫無變化,也會變得不一樣。三十年的人生,足以記下萬片山河,足以承載人的一生。三十年,足以讓一個人的心態變了又變,或許更成熟了,或許更糊涂了。但,三十年后的陶淵明,朝花夕拾的雙面性,讓他拾起了最純真的美好,也拾起了未完成的心愿。
這篇辭,寫的似喜含悲。讀完這篇辭,我心中只剩下對那份豁達心態的向往。他那份淡居田園的心態,多少人都無法學習到啊!
一簞食,一瓢飲,一扁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