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后第一天工作,夜深了就來讀讀詩回個神吧。
其實,最近在讀的是葉嘉瑩先生的《說陶淵明飲酒及擬古詩》,先生的才學果然讓人受益匪淺,讀來甚是享受。然而,今晚一會兒睡前還要再讀一些。這會兒,插隊翻了翻蘇軾的詞集,當然還是中華書局那套了,那就索性在來貼一篇聊《江城子》的舊文,以入夢來。
以下為2011年舊文:
《江城子·湖上與張先同賦,時聞彈箏》
鳳凰山下雨初晴。水風清。晚霞明。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何處飛來雙白鷺,如有意,慕娉婷。
忽聞江上弄哀箏,苦含情。遣誰聽?煙斂雲收、依約是湘靈。欲待曲終尋問取,人不見,數峰青。
說到《江城子》,恐怕所有人都會在第一時間想起蘇大人那首悼念亡妻的“十年生死兩茫?!?。這也難怪,這首詞太紅了,幾乎就是《江城子》的代名詞。而前述提到的這一首,同為蘇軾所作且要早上兩年,名氣顯然差了些許。
話說熙寧六年(即1073年)夏,服喪期中的史學家劉貢父兄弟兩人前來拜訪蘇大人(劉貢父乃是《資治通鑒》副主編之一也)。于是,蘇大人帶兩人去西湖游玩。正玩間,忽聞湖上傳來彈箏奏樂之聲,遂前往觀之,原來彈奏者正是蘇大人的粉絲:一位年過三十的文藝女青年。女子當下表示早已慕名很久,但礙于女子不可輕易走出閨閣,不能前往拜見,而今既已嫁作人婦便不再拘泥一格。而這首記述了“湖上聞哀箏”的詞作,便是蘇大人應這位歌女要求贈予她的。
《江城子》最早乃是單調唐詞,大多以唐朝花間派詞人韋莊的詞作為格律,至宋朝漸漸被發展為雙調,而宋人詞中常出現的襯字、添字、減字攤破等方法都源于詞人在《江城子》上的變化。蘇大人這首詞亦被選入《欽定詞譜》當做《江城子》的一個體例,為雙調七十字,上下闕各七句,五平韻。
事實上,如果只讀這首詞,光從這些字面意思能讀出的信息還真是有限(當然是限于我自己而言),幸好有輔助書籍才能了解詞中所敘述的事情。深感自己的差距啊,如果沒有前人的“注”,何以理解出“一朵芙蓉,開過尚盈盈”是在比喻年過三十尚且風韻猶存的女子;何以理解出“雙白鷺”是比喻劉貢父兄弟……或許,能理解“人不見,數峰青”是指歌女走遠了。
當然,雖能翻查些書籍,但是還是有些未盡之處,比如詞的題目中赫然出現“張先”,但是詞中內容絲毫未曾涉及。好吧,說個題外話,北宋時有兩位張先,同名同姓連字都是“子野”,且都是進士,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與蘇軾結交的張先名氣更大,是北宋婉約詞的重要代表人物,而因著有詩句“云破月來花弄影”“浮蘋破處見山影”“無數楊花過無影”而被世人稱作“張三影”,乃湖州人,天圣八年進士。另一位張先,博州人,天圣三年進士,雖然其死后由歐陽修為其做墓志銘,但是因《宋史》為列傳,所以后世知者甚少。
之前,翻了翻《蘇軾詩集》,發現蘇大人同劉貢父、張子野等人的在律詩上的唱和也不少,等以后慢慢學習總結吧。不過,還是想,這兩位同時代同做官同是著名文學家的“張子野”彼此就沒有丁點交集嗎?就沒有點宋朝版的“世界上的另一個我”的故事嗎?
OK,我就是那個愛折騰軟件的策劃君阿隨,沒事搞搞視頻、聽聽Nirvana、讀讀陶淵明、看看戈達爾的電影,生活就很美好。
如果親愛的小伙伴喜歡這篇文章,阿隨這里賣萌求點贊求支持哦,么么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