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野圭吾的書,前前后后看過的不下二十本。幾乎是每一本都有一個社會關注點,少年法、性別認同障礙、時空穿梭、毒品、克隆人等等。愛情、親情、友情、人與人之間的溫情也都有涉及。
最早看的第一本東野圭吾的書是《白夜行》,對雪穗和亮司的愛情著迷,為他們的生活遭遇揪心、也暗暗咒罵那“不近人情”的追著他倆不放的老警察。
后面看的一本書是《嫌疑人X的獻身》,真的可以用愛不釋手、欲罷不能來形容當時的心情。懸著的一顆心從殺人開始到整本書看完才放下。
打這以后,幾乎是迷上東野圭吾的書了。看過的每一本都有很多話想說。也差不多是那時候開始強迫自己每讀完一本書寫讀書筆記。
如標題所言,推薦幾本有看點的東野圭吾的書。像《白夜行》、《嫌疑人X的獻身》、《解憂雜貨店》等一提東野的名就脫口而出的書想必推薦的認太多太多,所以這些就在這不多言語了。。
1.《變身》
活著,生命,自我,這三個元素始終貫穿著整本書,以及我們的一生之中。有人信奉好死不如賴活著,有人堅決即便成為無意識的植物人或者死去,也不要被另一個人的意識所支配,這就是主人公成瀨純一最終的選擇,我相信,這也是我們很多人在面對這個問題時會有的選擇。
2.《虛無的十字架》
將犯人關進監獄讓他們進行自我反省,在很多人看來是一種“虛無的十字架”,即打著自我審視、改邪歸正的幌子,卻依然有很多人在出獄或假釋后繼續犯罪,但這并不是法律的錯。法律首先是一種約束,在可行的范圍內做事,只要不逾越即可,所有犯罪的人在忽視或者不注重法律的情況下做下錯事,當然要受到懲罰。但因為犯罪的原因各不相同,法律也會根據具體情況進行判斷,酌情判刑,并不是一律殺人者死刑這樣去解決案件,所以在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到法律的人性化,畢竟法律本身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人”服務。
并且在犯罪者、受害人家屬、法律、看熱鬧的路人甲這不同的方面去看待同一個案件當然會產生不同的觀點。我們不能去批評誰的觀點激進或是可笑,畢竟我們現在也是以另外一個局外人的身份去看待。只是希望(事實也一定會如此)法律能愈加的詳盡和完善,不至于產生太大的分歧,每一個人都能認真思考自己的行為并對其負責。
3.《流星之絆》
一場流星雨,避免了兄妹三人遭受殺害。但家庭親情的缺失,基本生活保障的缺乏,使得從兒童養護設施走向社會的三人單純,無助,卻也極易走上歪道——在靜奈第一次被騙之后。
一件現已臨近失效期的十四年前的兇殺案,在靜奈企圖接近戶神行成之后,又開始浮出水面,略有不甘的警察也積極行動——當然是在功一他們的誘導之下。
最后的結果既讓人驚奇又唏噓,雖說柏原是為了錢才將有明夫婦殺害,但卻并不是真正的貪財,只是因為他的孩子身患疾病,在苦苦的支撐著。雖說不管怎樣都不能做出這樣的事情,但這樣一來對于他的責罵似乎會輕很多。
“流星”始終貫穿全書,既是線索,也是三個孩子的另一種比喻。就像功一說的那樣:“我們就像流星一樣,毫無目標地飛逝而去,也不知在何處燃燒殆盡,但三人是緊密相連地,不論何時,都會有一根紐帶將我們拴在一起。”而這根紐帶就是所謂的“羈絆”。
不管社會怎么壞,也總有令人欣喜的事情,也有讓人覺得如太陽一般溫暖的人,就像戶神行成,即便知道了一切真相,還是原意幫功一他們確認兇手,在一起塵埃落定之后,堅定自己內心的想法去向靜奈求婚。
愿每個人都如流星一般被他人期許和銘記。
4.《單戀》
關于性別認同障礙群體的一本書,通過友情、愛情的連接,使得整個故事展現出來。其實單戀的故事,為朋友兩肋插刀的故事多得泛濫,而東野圭吾先生的書突出的原因就在于他能涉及到某一社會現象,并且通過故事來展現給大眾。故事里的角色在現實社會中都能找到所對應的,也許這些人就在我們身邊,也許就是我們自己。可以不理解,但請尊重。
5.《彷徨之刃》
本以為菅野在廢棄民宿要被長峰或是警察逮住的時候,故事突然來了個急轉彎;本以為在長野車站長峰會對著菅野開槍的時候,槍聲的確響了,只不過死的卻是長峰,開槍的是織布;本來一直以為給長峰秘密報信的就是中井誠,不料最終揭示的卻是久冢……
就是這些總是出人意料的情節才會使得讀者有一定的挫敗感和欲望,想要迫切的看到故事結尾,來個原來如此的恍然大悟之感。這大概就是好的推理故事或者說是東野的書所展現出來的。
對于書名"彷徨之刃"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到差不多是快到書的結尾了,而且是來自于一位警察的想法。一直以來認為法律是絕對正義的想法在這樣一個案件下開始出現動搖,它是否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呢?即便方向是對的于書名"彷徨之刃"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提到差不多是快到書的結尾了,而且是來自于一位警察的想法。一直以來認為法律是絕對正義的想法在這樣一個案件下開始出現動搖,它是否是朝著正確的方向呢?即便方向是對的,是否就是真的呢?是否真的能斬"惡"?隨著書中出現這樣的疑問作為讀者的我們也不禁跟著思考。
同"虛無的十字架"一樣,也是對法律提出質疑,只不過《虛無的十字架》是針對"殺人兇手要進行自我懲戒以達到改正的目的而不是一味的要求判處他們死刑",而《彷徨之刃》是針對"少年法是出于對未成年人的保護而不是懲戒,對于被害者極其親屬卻沒有彌補",但兩者的共同點就是人性與法律的矛盾。
"警察并不保護市民,要保護的是法律,為防止法律受到破壞,拼命東奔西跑。但法律是絕對正確的嗎?如果絕對正確,為什么又要頻頻修改?法律并不完善。為保護不完善的法律,警察就可以為所欲為嗎?踐踏他人的心也無所謂嗎?"這一段既是無比的有力卻也顯得很無力。
好的作品就是在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息,會思考很多,至于是不是非要得出結論我倒覺得無所謂了。
6.《夢幻花》
對于“夢幻之花”——黃色牽牛花,一部分人是迷戀于它的致幻作用,享受那短暫卻不同尋常的精神世界,而另一部分人卻是熱愛地足夠理性,只是單純的被這樣一種生物界的物種所吸引,從而去研究。
所以說“夢幻花”并不是原罪,是人的心理使得它在歧途上發揮了作用。很多東西都有它的兩面性,就看利用它們的人是抱著怎樣的心態。
在推理方面稍遜于東野其他的書,但就其內容來說還是挺吸引人的。
7.《秘密》
所有的秘密本質只有一個,那就是不能或不想說給別人聽,但是其原因卻是各種各樣為了陰謀,為了利益,或是為了愛與其他。
九年的時間,直子一直都以女兒藻奈美的身體和角色去生活,既是新奇也是挑戰,在家里與外面變換著兩種人格,但是矛盾也隨之而來,一方面是十八歲身體的青春和誘惑,一方面是曾經的丈夫,孰輕孰重,到底沒能權衡好。當平介在經歷猜疑、嫉妒、爭吵之后卻選擇成全直子時,藻奈美的人格也“蘇醒”了過來,本以為故事就在直子的消失,藻奈美的回歸這樣的結局收尾時,卻在最后一刻發現真正的也是最大的秘密——藻奈美的人格并沒有蘇醒,而是直子在平介面前扮演了兩個角色,并且是在平介完全蒙在鼓里的情況下。為了讓平介開心,直子在不斷地猶豫中最終選擇了這樣一種方式,平介從此可以和“女兒”正常的生活,不再產生猜忌與嫉妒。這對于直子來說何嘗不是一種解脫,從此可以專心一種角色的扮演,并且這角色與實際的身體也是同步的,不用再辛苦的兩種角色之間來回轉換。
這中間也穿插了肇事人與其家屬之間的一個秘密,讓人同情且感動。最終秘密的解開,讓人徹底舒口氣,終于回歸正常,但是卻也覺得平介親自知曉這個秘密有些不夠人情,有些殘酷,但是也想不出更好的揭開這終極秘密的人選,好像除了平介也別無任選。大概這就是矛盾之處了吧。
8.《盛夏的方程式》
十六年前,仙波為了自己女兒的美好未來,選擇去替她頂罪,將女兒殺了人這一秘密封存了很多年;十六年后,重治為了心愛的女人和她的女兒——卻不是自己的親生女兒——而選擇殺掉知曉這一秘密的人;同時,澤村也因為喜歡成實,所以甘愿說出他所以為的"實情"。所有的犯罪都有動機,而重治的動機便是出于愛。
紙是包不住火的,所有的秘密終有唄解開的一天。隨著冢原案件死亡原因的一點一點查證,發生在十六年前的事情也逐漸浮出水面。我們不能說重治是"偷雞不成反蝕米",只是因為太多的偶爾一定會促成某一件事的必然罷了。
我們不會贊成為了"愛"而去犯罪,但是當這樣的事情發生,不論是從文章中讀到,還是真實發生在自己身邊,都會為之動容,因著這無私的愛而感到震撼。
最后湯川對成實和龔平說的話很值得細細揣摩。這不僅僅是針對這一案件而說的結語,它可以用在任何時候。
湯川說"不管什么時候,都必然存在著答案。但這答案卻未必都是能夠立刻導出的。為了尋求答案,很多時候我們必須讓自己長大。所以,人必須學習、努力,磨煉自我。"
對啊,就是這樣的,難道不是么?
9.《麒麟之翼》
每一個孩子都是有翅膀的麒麟,我們有責任去保護他們。即便是犯了錯誤,也要盡力去彌補,而不是抱有僥幸心理逃避責任。作為長輩,更是有義務地去正確引導,讓孩子們學會擔當,學會為自己的行為負責。在孩子正是學著認知的年齡,這樣的引導尤為重要。
10.《疾風回旋曲》
不同于東野圭吾的其它小說,這本書里沒有太多的推理因素,而是用劇情的一波三折來吸引讀者。實驗室的所長在面對十分危險的生化武器被盜走而且不知所蹤時,首先考慮的是自己的烏紗帽而不是社會安全。內心還算善良的男主為了升職,在充滿矛盾的思慮過后也選擇了不公開此事,受所長之命獨自前往調查。這諷刺了社會上某些官僚組織為了一己私欲而置百姓生命于不顧,而生活在政治底層的我們,可能永遠也不會得知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