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從想到--學到----做到,是世界最大的距離。你聽到別人說時,你一拍大腿:這些我都懂,可你為什么就是沒有做到呢?
不做不是因為不會,是沒有做。
如跑步,很多人明知道自己三高,明知道自己過于肥胖,甚至性命堪優,也無法邁開腿跑。
如讀書難嗎?你知道種種閱讀的方法,各種閱讀的好處。所謂難是不做才變難的,在現如今互聯網時代 ,學到一個知識,知道一個概念、方法太容易,做到才是最難,最核心。
我們明明很主動積極地學習新知識,新方法啊,我們上微課,訂閱專欄、讀更多的書就是想成為自己的樣子啊。可我們忙碌了大半年,生活依然照舊?
一個道理是不是真的懂了,只有一個評判標準——你有沒有行動。這就是心學的核心思想,也是人類大智慧的濃縮精華,知行合一。
如果你真正懂了某個道理,一定會反映到行動上,嘴上說懂卻不行動的人,“只是未知”。
知和行,就是一枚硬幣的正反面,它們原本就是一體,密不可分。一旦強行拆分開來,兩者都會失去意義。
《知道做到》這本書分析了我們為什么知道卻做不到,從底層剖析了那些阻擋我們做不到的原因。然后再根據這些原因提供了很好的解決方案。
知道做不到,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第一、信息超載。第二、消極過濾,第三,缺乏跟進。
1、信息超載
A是一個學習逛熱者,在年初的時候給自己立下目標:學習、成長,成為自己的樣子。
于是他報了N多微課從寫作、閱讀、溝通、營銷……都報了,訂閱的專欄 從得到到喜馬拉雅,從商業、科學、職業規劃、心理學、經濟全都有。
他每天的學習,從早晨5點開始,到晚上11點結束 ,看的、聽的,一刻不停歇。
可半年過去了,他懷疑這些收費內容是否真正有效,為什么學的時候覺得都講得挺有道理,但生活卻沒有發生任何改變?
大腦更喜歡新鮮的事物,是有好奇心的。當我們知道有新知識新方法時,我們第一時間想的事,尋找新的知識,新的方法。
前面還有新知識,我應該趕著去學新知識,以彌補我所不知道的東西
正是這種心理導致我們信息過載。A就屬于被信息淹沒,他只是享受學習的狀態而已。
你學習了一個高效溝通的方法,又看見了一個高效閱讀的方法,這個時候你肯定更希望去看一個高效閱讀的方法,因為你覺得這個高效溝通的方法,你已經看到了為什么還要浪費時間呢?
我們舊的知識還沒有完全消化的情況下,導致沒辦法學好新東西,為什么,因為我們沒有意識到一件事情:我們重復練習,重復閱讀過去已經知道的知識,本身有很大的價值。因為我們,在不斷練習,不斷重復的過程,我們的理解和認識是不斷漸進深入的。
解決辦法:要采取少而精的策略才能應對信息過載。要有勇氣花時間,重復我們已經知道的事情上。
把精力集中在少數關鍵的事情上,對這些關鍵的事情反復的一次又一次的重復,反而形成競爭優勢。這是非常重要的認知。
為什么我們知道太多而過不好這一生,恰恰是因為我們知道太多了。我們不是要知道一個個單獨的新知識,而是要知道的更少,更深入。
2、消極過濾
消極過濾就是我們大腦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有個過濾系統,我們這個過濾系統天然是消極的,負面的。
比如我們學習新知識新觀念,或者在一個新書了解到一個新方法。如果你過去有過類似的經驗、習慣或者方法,我們大腦第一時間是對抗的。至少我們是質疑的。無形當中阻礙了我們學習新知識的熱情。
比如我們學到了一個溝通方法。首先要傾聽,只有傾聽,理解了別人,才去表達觀點,才能有更好的共識。這是一個新知識。
解決辦法:綠燈思維。綠燈思維就是當我們聽到新的知識和新的方法時,我們要把綠燈打亮:我覺得這個方法是可行的,還要想為什么這個方法是可行的?還有這幾個原因。換句話說你要鼓勵大家,接受新的建議。
別人提的觀點和方法,不一定全是正確的,他背后一定是有理由的,背后一定有支持他觀點的原因。如果我們受到固有的思維模式。有過去先入為主的成功經驗,反而束縛我,蒙蔽了我們,看不到別人的視角。
綠燈思維就是我們去尋找別人的理由,去發現別人為什么認為這個觀點的時候,打開了一個新的理解問題的視角。
當我們用這個新的視角是看問題的時候,我們能發現,站在他的視角上,發現這個問題還是有道理的,還是能解決問題的。
3、缺乏跟進
我們知道了一個方法,下定決心想做,比如我知道的溝通要先傾聽再理解,然后再表達自己的觀點,過一段時間以后還是照舊以過去的方式去溝通,學了一個新方法,又回到了過去。我們有一個誤區,以為學會新方法新知識的理念,這樣我們就能應對和解決問題。
作者說,如果用一倍的時間來培訓的話,我們要花十倍的時間和精力來跟進,可是想想我們哪個公司哪個人會在學習或者培訓完之后仍然投入10倍的時間來繼續跟蹤這個事兒呢?
曾經在一本書上看到,提到一個方法就說我們團隊管理的可以用看板的模式來反饋。
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們每個團隊的表現和績效,用最簡潔的方式類似我們打籃球的時候有一個記分卡。
我設計了一個我們公司用的一頁紙的看板,聽起來很簡單,就是在一張紙上列出我們各個項目的項目進度計劃,項目成員每天就做一件事,把每天完成的進度在上面點一個點就可以啦。然后能看到實際的情況和計劃的進展。我就把這個方法給大家,開會的時候和大家介紹時,大家都覺得很好,很直觀,很有用,反饋也很快嘛。
第一周就問題百出,有人對這個計劃進度的理解不一樣,有我這個圈哪個合適呢?有點覺得其實不用,每天都花個幾天換一次就行了,索性就不畫,就這么一個簡單的標注聽這件事,幾乎每個人對它的理解都不一樣。結果讓大家真正用起來這個看板,是在半個月后。
一個好的跟進系統至少有三條,那就是指導、支持和問責,在你實踐的過程中給出足夠的指導,告訴你應該怎么做,然后在做的過程中不斷給出支持,不斷的反饋和幫助,做得好的激勵表揚,做得不好的反饋改進。
影響我們知行合一的三個問題是信息超載、消極過濾和缺少跟進。對應的破解方法就是精要主義、綠燈思維,持續跟進。
書里針對三個人們無法做到的原因,又分別給出了解決方法。而這個方法正是心理改變的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改變認知,第二階段改變態度,第三階段改變行為。
所以認知態度行為是行動改變理論的基礎,也就是我們產生新行為的一個基本的模型,你了解的這個底層模型,就知道作者講這個知道到做到的方法。就用了認知態度行為的改變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