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弗雷德.阿德勒
人們并不了解他自己的表達方式,仔細觀察,他們也無法隱藏真正的自我。
我們不能只通過一個人對自己的看法和認識來了解他的人格,而是要通過他在具體情境中的行為來解釋他的人格。
“他為何這么做?”會告訴許多真相。
~摘選自阿爾弗雷德.阿德勒《自卑與超越》
即使一顆植物可以預知未來,對它來說卻沒有任何用處。
即使植物已經預料到:“一會兒將有人走過來,踩到我的身體。”
這是沒有任何用處的,因為結果仍然無法改變。
對別人不感興趣的人,他一生中遇到的困難最多,對別人的傷害也最大。
所有人類的失敗,都出于這種人。
罪犯都認為自己是英雄。他們覺得自己比別人聰明,至少比警察聰明。
罪犯們不覺得自己在犯罪,因為他們對外在、對別人的理解不感興趣,他們活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
促使他們對外界不敢興趣的原因,來自于他們對外界的恐懼。
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重要、有價值。
但如若不能搞懂個人的成就建立在對他人做出貢獻的基礎之上,那就太容易走上歧途。
人的理想和行為,同樣遵從這一原則:對于他人有意義的,才能算是意義。
然而一個人對外在,對社會他人的興趣是需要培養和練習的。
那些能夠成功應對生活難題的人似乎都明白生命的意義在于懂得關注他人,與他人合作;在遇到困難時,能用不損害他人利益的方式解決。
我們生存于與他人的聯系中,如果我們選擇孤獨,便等于選擇了死亡。
有許多以自卑感為借口、逃避人生課題的膽小鬼。
也有不少以自卑感作為發條而成就豐功偉業的人。
自卑情節嚴重者,當別人問起時,他們會否定自己下意識的自卑,表現自己的優越。
所以,越是炫耀的事情,往往是其自卑的深處。
其實不是因為你不好,而有自卑感。
無論看起來多么優秀的人,多少都會感到自卑。只要還有目標,目標未達成,當然就會有自卑感。
懷有自卑感,不代表自己心態不健全,要看自己如何看待自卑感。
不是我們被限制,讓我們不能做
—
而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是我們選擇不做。
自卑感和追求優越感是人生同一個基本事實的兩面,二者不可分割。
閉關.客觀誠實的面對自己.早安[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