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今天我給大家分享的題目是“此刻我是什么樣的人”,起這個題目的目的是一開始讓大家覺得莫名其妙,很奇怪的題目,他想要表達什么意思呢?其實這是演講的一種技巧:坡道,就如同開車上高橋之前的引橋一樣。奧巴馬等知名人物進行演講時,在正式主題前都會建立一個坡道,先做個鋪墊,留一個懸念把大家吸引住,把大家的興趣提起來聽他后面的內容。這在演講中或與別人交談時十分重要:引起對方想了解的興趣重于你所想表達的內容。
? ? ? 演講坡道就好比從陸地開車上橋,我們不可能直接上橋,這時候需要一個坡道才會讓車很平穩地上橋,越是堅固的橋,兩邊的引橋(坡道)越長,所以引橋(坡道)特別重要,溝通也是如此,需要一個坡道引導,否則等于白說。夫妻間吵架的原因,就相當于丈夫在陸地上,妻子在橋上,兩人說話不在一個頻道上,說不到一起是吵架主要原因,所以要很大程度地重視溝通前坡道的建設。
? ? ? 下面開始我今天所講的內容。大家都已經歷過人生數十年,那么在這個經歷中,選擇有對也有錯,類似我們玩過的古墓麗影迷宮游戲,左碰了墻、右掉入陷阱,待玩的次數多了以后,你就會發現一個規律:下次再玩時,當還沒到墻的時候你就會拐彎走開,快到陷阱的時候就會提前按了跳鍵。這說明一個什么道理呢? 其實人生就像一個迷宮,如果你還沒有掌握一定的方法、規律和捷徑的時候,你就會處處碰壁,然后利用碰壁和掉陷阱來讓自己長記性,最后來一次順利的通關。
? ? ? 但是很多人到老的時候都沒弄清楚人生捷徑到底是什么樣?人生其實是有捷徑的,只不過一個人在日常中有很多與生俱來的困惑象烏云遮擋太陽一樣把自己的能力阻礙了,換句話說就是人性天生聰慧之力沒有得到釋放。今天,利用兩小時把我這些年悟出的一些道理與大家進行分享。自從我總結出這個人生迷宮捷徑以后,在一點點踐行的過程中,沒有出現任何問題,我現在每天都可以保持很快樂、很高興、很開心的狀態,兩年了,開玩笑的說,我沒有一點不高興的事兒,我相信如果按照我自己這個人生迷宮捷徑走下去,我以后的道路甚至直到死去,都會是一種很快樂的狀態。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夠跟著我的思路聽下面的這段分享。
? ? ? 一、首先請大家拿出手中的紙,畫一個你認為人生世界的幾個層次,或者說“我”此時此刻站在這里,分幾個層次構成了我?再或者說,比如一個機器人可以復制我所有的思維,我又和這個機器人有哪些差別?
? ? ? 1.我提供一個答案供大家討論。第一個層級:生理;第二個:情緒;第三個:思想;第四個:靈魂。說起是否存有靈魂這個事,大家有沒有感覺當你經歷過一件什么事情的時候,感覺上輩子好像見過似的,一模一樣,然后預想說接下來這個人會說什么話,結果這個人真的就說了這些話。人分上述四層級,不知大家有異意嗎?
? ? ? 2.大家明白人的四個層次之后,接下來,思考這四個層次分別的喜好是什么?
? ? (1)生理級的人喜好“動”,人的身體“通則不痛,痛則不通”。什么部位越動越健康,當然凡事不能過度。
? ? (2)情緒級的人喜好“靜”,人太高的情緒或者太低的情緒都維持不了太長時間,一個平和的情緒可以維持很長時間,所以說人最喜歡的一種狀態是平和的,像鏡面湖水一樣波瀾不驚,咱們中國古話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說悲不好、喜也不好,人的七種情緒喜、怒、憂、思、悲、恐、驚過度了就都不好,最好的情緒是近乎沒情緒,所以說情緒最好的境界是“靜”。
? ? (3)“思想”喜歡什么呢?就是“活”。我們在夸一個男人時總是會說“這個男人腦子活絡”,女人喜歡嫁給這樣的男人。如果一個男人特別能干、苦干、死干,女人也不喜歡,所以說思想是要活的,就像活水一樣,要流動起來。
? ? (4)最后一個靈魂,那么靈魂喜歡什么呢?比如說雷鋒是一個靈魂高尚的人,那么他的靈魂高尚在什么地方呢?就是“為他人”,“為他人”是靈魂喜歡的東西,古代《道德經》、《圣經》、佛家思想等都以不同形式指向了同一個方向“為他人”。
? ? ? 為什么說靈魂的喜好是“為他人”?比如,你手里有20根香蕉,自己吃一根已經飽了,那剩下的19根香蕉要怎么處理?有A、B兩個選項,A是把19根香蕉存放在冰箱里慢慢吃,一則吃壞肚子,二則時間長壞掉。B選項是分享給周圍其他十九個人,這十九個人拿到我的香蕉后又會有兩種不同的做法,第一種人會把他自己多余一個蘋果分享回報我。而另一種人呢,他想反正是你主動愿意送我的香蕉,但我不會把自己有的兩個桔子分一個給你。如果十九人里有九個人給你回報了,另外十個人沒回送,表面上看好像我拿出了那么多東西,但回來的很少,我是吃虧的,對嗎?其實不然,咱自己付出的是多余的香蕉,而收到的是十樣不同水果,補足了身體所需的所有養分。另外,如果乘以一個時間系數,下一次接著這么做,我會收獲什么?比如說我又有一筐菠蘿,自己吃不了,那么我會首先想要分享給誰?肯定是優先想要分給之前也回報自己的那些人,久而久之,懂得分享的人就會越來越熟絡和互惠,而那些自私自利的人就會慢慢被排出這個互惠交際圈。時間會證明一切、時間會發酵一切。最后,會發現主動發起分享十九根香蕉的人,獲利是最大的。佛教里有這樣一句經典話“若欲長久利己者,暫時利他是竅訣”,暫時和表面上,你是幫助別人的,其實長久看來你是獲最大利的。我們經常說“人人為我,我為人人”,有一天我突然明白了,這句話不能說反了,一定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這是有順序的,一定是你先輸出后收入。如果你具備了“利他”的靈魂,最終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你的收獲是最大的,講那句揭語的那些活佛不是傻子,他們的智商遠高于情商,他們的智商掌控著他們的情商。? ? ?
? ? ? 3.大家都聽說過馬斯洛的需求理論,第一個最基本的是生理需求,第二個是安全需求,第三個是社會性、第四個是尊重需求、最后一個是自我實現需求。這四個層次與我們剛剛講述的人世界的四個層次是一一對應的。生理就是我不能餓著,有性的需求,動物都具備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又分為生理安全和心理安全,生理安全也可歸為生理需求,那么心理需求就可以歸為情緒;社會需求屬于社會性,屬于情緒,包括尊重也屬于情緒;那最后一個自我實現屬于什么呢?有人說自我實現就是我想做什么就做什么,后來我在知乎上看到一句經典的話“我想不做什么就能不做什么”比“我想做什么就能做什么”境界更高,所以自我實現就是屬于思想。
? ? ? 二、我們對日常事情做決策的時候,就是這幾個層次里的某一個主導了這件事請。如做決策是從生理需求出發,餓了就要吃,不管有人高不高興,不管我思想怎么樣,那么我就是“生理人”。如是情緒主導著我,那么我就叫做“情緒人”。如果這件事是經過利弊分析、仔細思考過的,那么我就叫做“思想人”。還有當以“為他人”主導決策時,就是“靈魂人”。換句話解釋就是,那一時刻你是生理的奴隸,那一時刻你是情緒的奴隸,那一時刻你是思想的奴隸,那一時刻你是靈魂的奴隸,就是這樣一個邏輯。
? ? ? 情緒就如一頭大象,而思想就是其上的騎象人。請大家思考在日常的所作所為中是大象在不聽指揮地狂奔,還是騎象人在指揮著大象向東或向西?
? ? ? 1.接下來我們講幾個例子。
? ? ? 路怒癥,開車被別人擠了一下或別人超了我的車,我就特別不高興,這種人現在就是“情緒人”。
? ? ? 另一例是我們中國人喜歡喝酒,大家說說在酒桌上,喝到什么程度感覺最好。我來說說一個觀點看大家認不認同,一桌十個人吃飯,九個人醉了,你沒喝醉,但是別人都以為你醉了,其實你很清醒,這種狀態是最好的。達到這種狀態是很難,但是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酒醉的狀態其實是別人沒法探測你的,沒有一個測量計說你已經喝了半瓶就醉了,“醉”是一種自我表現,表現出醉的狀態就是已經醉了,比如說酒桌上有你心儀的女孩子,你可以裝醉向她表達自己的心意,如果該女生也有意,就一拍即合,如果該女生無意,那就全當喝醉后的胡言亂語,這樣會讓自己進退自如,所以說“裝醉”是一種境界。我在喝酒中從未醉過,有一個方法就是當自己不想喝了就到洗手間干嘔,聲音讓大家聽見,其他人就以為你喝醉了,如果酒桌上還逼著喝,那怎么辦呢?直接吐,雖說你沒醉,但是能吐出來,別人就不會再讓你喝了。其實“酒醉”和發怒一樣,發怒的狀態也是可以演出來。
? ? ? 2.人生如戲,會演的人占便宜。什么叫會演呢?就是你的思想指導你的情緒,某個時候如果為了實現目標,你去“裝怒”恐嚇他人,這時你就超出了其他人。比如在處理家庭關系中,要明白跟你老公、老婆去吵的目的是什么?如果是基于一定的目標跟對方吵,這是值得的。但是為了吵而吵,就不值得了,你的目的沒達到反而傷了感情。如果為了目的去爭執、爭吵,比如為了讓孩子上更好的幼兒園吵一次,盡管最后還是按照對方的意愿辦,但對方就會膽怯一次。下次你為了讓孩子上興趣班,還沒吵架對方就先膽寒三分,就會主動退讓自己的領地,就會讓著你。當你吵架是故意去吵的時候,其實是在逐漸達到目標。這種現象同樣也會出現在日常關系中,對于不好說話的人,我們就會避讓三分。所以說要讓思想控制情緒,而不能完全被動陷入情緒中。
? ? ? 你吵架的樣子作出來了,即使對方不答應,那也無所謂啊,因為你是“裝怒”,隨時可以退回去。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半腳在門內、半腳在門外,如此就可以進退自如。對于上下級關系,要學會管理上級,偶爾故意給領導難看,領導下次考慮事情時也會主動給你留退路。所以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都要問問自己“此刻我是什么人?”,我做的決策是生理決策、情緒決策,還是思想決策?如果是生理決策就和動物一樣。如果是情緒決策就是情緒的奴隸,被情緒所引導。很少人能達到思想決策,高人都是思想控制情緒。我做這個事情的目的性是什么?我做這件事的結果導向是什么?大家時時問問自己此刻我是什么樣的人?是個生理人還是情緒人?炒股的人都有這個印象:經常會怕,會擔心,這就叫情緒,情緒控制你買賣,而不是思想控制你買賣,這個就是“情緒人”。這里不展開說了,這種例子太多了,咱們大家都十分明白。
? ? ? 3.這里需要明白一個四者間的邏輯關系,四個層級之間是上下統領關系。靈魂是馬首,跟其它3個層級是有差異的。四者體現“3+1”的關系,靈魂的境界最高,是旁觀的“1”。就是說上統帥下,思想可以統領情緒,情緒可以統領生理。但是基礎是由下往上的,你先有生理,才有情緒,才有思想。所以不能說生理不好,它是底座,而思想是統帥。最高的層級是靈魂。西方哲學里面有一個經典定義:我是什么?我是我的覺察者,我是我的覺知者。什么意思呢?就是我的肉體身站在這兒,我的靈魂在俯看著我這樣的人,這就叫我。所以說靈魂是統帥,統帥其余三個的。
? ? ? 三、講到這兒了,我跟大家分享一個故事,佛祖釋迦牟尼在涅磐頓悟之后,說了一句特別經典的話:“我明白了,世人皆具佛性,唯妄念、明辨和我執,三者遮蓋了他們的雙眼”,這是什么意思?就是說每個人其實都具有像佛陀一樣的慧根、慧性、慧能,只是有三樣東西把它遮蔽了。妄念就是亂想。明辨就是凡事要分對錯。我執就是執我,就是執著于我,自大之意。
? ? 1.首先,我給大家解釋一下妄念,自己在吃飯的時候,想著什么什么,你這個飯肯定再美味,也吃不香,這就叫妄念。人其實最怕的是什么?領導讓我干這樣,媳婦讓我去干那樣,同事還想你去幫忙報補習班,而自己又想干自己的工作,人被五馬分尸般撕開了。那么反過來最佳的狀態是什么?就是在此時此刻你的生理、情緒和思想、靈魂都灌注到同一個點上,四者象一個糖葫蘆串在一塊,如此干再多、再累的工作,你也一點不會感覺到累。換句話說,咱們經常會說一個人:心神不寧,心不在焉,魂不守舍。這是什么意思?就是說一個人思想在這兒,情緒在那兒,生理又在另一個地方,三者互相撕扯著。所以一個人如想讓自己擁有安逸的感覺,就要:主動掌控自己的靈魂、思想、情緒、生理都貫穿在此時此刻。請大家記住,妄念是佛祖講的凡人遮擋自己眼的第一層有色眼鏡,第二層有色眼鏡是什么?
? ? ? 2.明辯~~就是凡事要爭個對錯。大家要明白一個道理:在社會上,人由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控制著。舉例說明,比如這個麥克風再過5年壞了,被扔倒垃圾堆里面,然后被人踩爛了,它就不叫麥克風了。這說明同一個東西因為時間的差異,名稱和性狀就都會改變。還有一個概念叫空間,比如這個桌式麥克風的朝向,我說是朝右的,你說是向左的。其實沒有什么是肯定的對錯,隨著時間和空間的改變,凡事都會發生變化。大家都學過哲學,其中有一句話講世界唯一不變的東西就是世界在不停地改變。
? ? ? 再細解釋一下“明辨”之心。咱們從小上學做題漸漸樹立起一種概念:凡事均分對或錯兩極。一道數學題可這樣分,但現實真實世界不能這樣區分,世界不是只有黑或白兩極,更多或80%是介于兩者之間的灰。所以就有“塞翁失馬,焉知非福”之典故。
? ? ? 注意:明辨對錯與明辨清楚是兩個概念。凡事一定是愈辨愈明,但不是辨明之后就分對與錯。對與錯是咱們用自己的價值觀給事件的一個主觀的價值判斷,但這個判斷一定會隨著時間與空間的轉化而變化。今天有用之物,明天會變為無用累贅。從我看是左向的東西,在你看就是右向的。
? ? ? 3.最后一個是每個人經常犯的錯誤就是:我執~~執著于我,我說的就是對的,你們說的都是錯的。我來講一個感受特別深的例子,如早上你在正常開車,結果有一人超車把你的車快速地擦一下,你的心里可能就想甚至罵出來“開那么快,找死啊”,但是想想咱自己有沒有這樣的開快車超他人的經歷。某天你的孩子距上學遲到就剩5分鐘了,可離家里還有那么長遠的距離,你也在開車送孩子。你會一邊開快車,一邊同時罵自己:“傻逼,我今天開這么快”,不會吧。為什么你能開快車,別人就不能開快車?這就是說咱們自己把自己跟別人不劃等號。在我們的內心里,把自己置于一個位置:我很重要,他們都應該給我讓路,他們都不重要,他們都跟我是不一樣的。
? ? ? 這個是世界的真相嗎?事實是大家都是人,為什么咱自己就一定比別人高呢?咱們想想自己的錯誤,或者跟愛人跟同事相處的爭吵都是因為“我是對的,你是錯的”念頭,這就叫“我執”。執念于這種念頭里面,就會造成很多的障礙、困惑。反過來問,什么是正確的對待他人的方式?古人經常說的一句話:寬以待人、嚴于律己。這句話講了無數,用另一個句話來解釋就會十分明白:萬千世界一粒米,待己;萬千世界唯偉人,待人。如果以這種心態去跟別人相處,哪還有什么解決不了的問題。這個話再換一個詞說:理性對己、感性待他。理性就是思想,用客觀和理性來對待自己。感性待他,就是用感情和人心去對待他人。要求自己和他人交流的時候,我們不是爭論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而是拿咱們自己的情緒、感情跟對方相處,對方一定會被感動。有了這個考慮問題的前提心態,自己就一定不會說“我今天上課遲到是因為我媽沒及時叫我”、“我今天開會遲到是因為水太燙沒法喝”。這些言語就是就用情緒對自己說話。
? ? ? 四、清華大學的校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是《易經》里面的話。自強不息就是對自己的要求要嚴格,要求理性地對待自己。對別人拿寬厚的情感去對待,用同情的情緒去包容對方。《道德經》也說了四個字:無為和有為。什么叫無為、有為?無為和有為不是說什么都不做,它是有方向的。無為是對自己要求放下名和利的得失(無為),而對他人給名給利(有為)。
? ? ? 舉一個例子,假如說我借給張三1千元錢,有兩種心態:第一種想法,我借給他錢,心里想加上利息對方應該還我一千一。第二種想法,因為對方經濟困難,我借出而不圖回報。過一段時間以后,對方還了我一千元。如果是第一種心態的人,就會心想應該還我一千一,怎么才還一千,這個小子是一個摳門,我以后不借給他錢了,我跟他絕交。第二種心態的人,你看我借出一千,又回來一千,我對自己的名利沒有需求沒有欲望,原來以為這錢對方沒能力還不了,結果他又還了。好象失而復得,多開心。一種心態不開心、另一種心態開心,對待同一件事對比多么強烈。所以人要放下自己的欲望,放下自己干事的目的性。你只要想著為他人去做事,去為他人好,他人一定會感受到你的好意。就剛才咱們講的“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對方會回報你的,只不過也許不是當下。春天種東西,秋天來收獲。而春天種東西,春天就要收獲,那是小孩子的要求,成年人不是這樣,成年人懂得時間的價值。搞財務的同事都知道時間會產生復利效應。所以,干什么的時候都想想,我這么做對方會產生什么情緒,是不是為了維護對方的情緒,可以改變一種方式來做,有如此想法以后,你跟他人相處沒有不好的。這就是我說的待人待己的道理。
? ? ? 五、下面分享一下另一個概念,我上午聊天的時候講到的太極功夫。中國功夫里面最厲害的是太極,比那些硬打硬沖的功夫都厲害。太極最大的厲害在哪兒?以柔克剛。這是我最近突然頓悟出來的,很重要。比如,對方一拳打過來,低端的武術怎么回擊?你這么打,我也這么直接回擊。而太極不是這樣的,它是你向我打過來,我也跟著你同樣方向,我往回收。我先把你這個力道退讓到極弱的時候,我再回擊,這就是太極的做法。這個道理運用到人際間談話也同樣。比如有人說你這個茶水不好喝,太黃了。對方講我的茶不好,我當然心里很不高興,然后我一定會回應。第一種比較low的做法是:你瞎說,這是我500塊錢一斤買的最好茶葉。然后你一言我一語,雙方沖突起來了。高手的做法是對方說你的茶不好。高手就會說:你說的有道理,這茶的確好像不好。你有好茶嗎?給我拿點讓我品品你的好茶。一定要順著對方的話意,向你這個方向來帶。你先順著對方的情緒把對方帶過來,把對方攻擊的勁兒泄了,然后再反擊。這才是高手,雙方又不起沖突,對方又愛聽,下次也很樂意帶來好茶。這才是高手的說話方式,一定是先收再推,不要直直地推。
? ? ? 把太極原理運用到日常人際交流中,我總結了一句話:對于雞,一定要以雞的方式來講鴨的道理(以對方易理解的方式來講我方的道理)。俗語講:雞同鴨講,講不清。如果咱們在雞講話的時候,想明白了雞想干什么,雞的方向是什么之后。然后咱們學他的口氣,以他的方式、他的思考角度來講咱們的道理,將不會出現雞同鴨講了,雙方就會很協調地溝通起來。這就叫“以雞的方式來講鴨的道理"。
? ? ? 六、還有一個教育的想法與大家分享。孔子說過特別經典的一句話叫”有教無類“。什么意思?就是無論你是貴族、乞丐,還是農民,只要你愿意學我都會教你,這叫有教無類。這個前提是你愿意學、愿意向我學,其后我再教你。這事順序有先后,不可錯位。如果一個老師在講課之前,先引起了我的好奇心,那我自己搞不清咋回事,正好老師在講道理,咱們就會一下聽得特別專心、特別注意。但如果先前你沒有好奇、沒有疑惑,就是老師同樣給你講后面的這段話,也沒有那么好的講課效果,好的誘導起頭就是好的教育成功的一半。所以,我給大家總結一句話:問,才是最好的講。想想你跟你的孩子溝通也是這樣的。你不要直接跟他說這樣不對,那樣不對,你應該這樣那樣,孩子聽不進去,說了也白說。最好的教育方式是什么呢?
? ? ? 比如自己的兒子和同學打架了,你不直接批評他,而是用一連串問題代替直接教育。你問:“孩子,你和同學打架了,當時你心里難受不難受?”,“你是很恐懼還是很開心呢?”你接著問:“以后你覺得跟同學有幾種方式可以解決這類問題呢?”注意,這所有問題不是你給答案,而是要求孩子自己說。他會說:“我可以跟老師去溝通,或者我可以去找女同學幫調解一下。。。等等”,他跟你說了兩、三種方法。你接著問:“孩子,這三個方法它們的可能后果分別是什么?”。孩子說A會有什么后果,B有什么后果,C有什么后果,孩子給你分析了。分析完了你再問:“孩子,你覺得哪一個方法最好?”,孩子說我覺得B最好。“孩子,你覺得以后遇到這樣的問題需要爸爸幫你什么呢?”,孩子說完以后,你再問:“孩子,以后再遇到此類的問題,咱們準備怎么做呢?”。學會發問不要去發講,你只要問就行了。但是你這個問是有意引導孩子去思考。像這樣的發問對孩子來說他是最有收獲的,比咱們直接告訴孩子你不應該打人,你要怎么怎么樣的,效果要好上百倍。這就是剛才說的符合太極原理的方法,先向里收再外推:問才是最好的講。
? ? ? 另外,中國古語“吃一塹,長一智”,只有吃過了塹,碰過了壁,才能學會下次如何不碰壁,才能成長,所以不要怕孩子犯錯誤,犯錯是最快的進步方式。
? ? ? 這里補充一個知識點:孩子的行為很多時候取決于家長的語氣,比如孩子早上起床問題,媽媽一開始輕輕的叫起床到最后氣急敗壞的叫起床,表現出來的事情性質不一,對孩子的意識影響也不一,所以媽媽叫孩子起床,只要如實報時間就好,孩子自己會有該不該起床的判斷。不要謊報時間,這樣孩子會越來越不相信媽媽的話。
? ? ? 今天我的分享就此結束了。請時刻記得一事:要努力讓自己的靈魂-思想-情緒-生理在同一條垂線上,先讓自己慢下來。不知大家注意到沒,偉大人物走路時,都很慢很踏實。只有自己的心慢下來,才會讓自己的靈魂來控制思想-情緒-生理,這樣才會腳踏實地、人推不倒、落地生根。
? ? 謝謝大家的聆聽。。。。
? ? ? ? ? ? ? ?
? ? ? ? ? ? ? ? 作者:楊軍? 于2018年1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