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令人深刻的話:閱讀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不知道從什么時候開始,在腦海當中刻上了一個深深的烙印,時不時地在無所事事的當口,浮現出來,直到開始拿起一本書為止。
一本書的表達的意思,可以說是在問世之后,不會有什么變化,書的作者可能是靈感一顯,然后萌發了記下來的欲望,有的書厚重而富有哲理,有的書平淡而不乏樂趣;他們的問世,都帶著各自的使命,有些是啟迪我們的靈魂,有些是我們的靈魂,比剛出生之時更加純凈;有些是讓我們在這個世界得以立足,所以它才能讓我們生存得很好。
有人在萬千書卷中,無法闡述自己存在的目的;有人卻以‘半部論語而治天下’,相同的書,在每個人的眼中有著不同的世界,你所看到的世界不一樣,得到的結果不一樣;書沒有好壞之分,到了人的手中,就有了優劣定論。
“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边@是孔子對《周易》的評價,韋編三絕的典故更是道出了《周易》的博大精深:孔子晚年得《周易》愛不釋手;花大力氣通讀《周易》,翻閱了一遍又一遍;春秋時候的書籍全都是竹簡,把削好的竹子用牛皮筋串起來;因為孔子不斷翻閱的緣故,串聯竹子的牛皮筋磨斷了好幾次;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地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而后孔子更是為《周易》做《十翼》,為其插上了翅膀。
由此可見,《周易》在諸子百家中的作用,我們雖然不能跟諸子百家那樣,讀透而啟迪后人,但是可以讓自己變得豁達,還是能夠做得到的;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以和為貴為前提,但并不是說任何時候,都需要以和為貴,那就這個人做人做事就沒有了原則,變成了墻頭草。
以和為貴也有著一定的底線,沖破底線之后,就會引起是非紛爭,引起訴訟,《訟卦》象征打官司,當雙方僵持不下的時候,需要一個德高望重的人判斷是非曲直;而訟這個字是由“言”和“公”兩個字組成的,意思是“言之于公”將有爭議的事情交由公堂去做公平的判斷,以前的公堂跟現在的法院差不多;打官司的結果,往往是兩敗俱傷,看似分出了輸贏,其實都是輸家而已;我們想要更好的結果,就得相互化解消除矛盾,從根本上杜絕爭訟,達到雙贏的目的。
安徽桐城有個六尺巷,至于六尺巷的來由,有一個傳說,在清朝康熙年間,大學士張英的府邸,在吳姓望族的隔壁,有一次在修繕的過程中,家人與吳姓望族的人因為地基的歸屬問題起了爭執,告到縣衙;張英家人為了能夠贏得官司,給在北京當大官的張英去信,希望他能夠出面干涉此事。
收到信的張英,并沒有因為偏袒家人,而是覺得鄰里之間,應該相互謙讓,不應該為此鬧得不可開交,在去信中寫道:
千里來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明白其意,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此,深受感動,也是讓出了三尺宅基地,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兩家捂手言和,這種做法在當地傳為美談。
能夠起到紛爭的事情,無外乎是利益之間分配的多少而引起的,看似爭的是利益,其實是欲望的壑求不滿造成的,當欲望膨脹到一定的階段,你會覺得所有的利益都是自己的,當然,別人也會這么認為,別人占了一點點的利益,你都會覺得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損失,于是紛爭就來了,結果就會對簿公堂,討回公道。
解決這些問題的根本性所在,就是控制降低自己的欲望,“退避三舍”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