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看這本書是因為偶然看到一篇文章,作者從1萬白領和11萬藍領這個角度對市場上各企業的需求進行分析。我本身也有做項目的經驗,經常會聽到圍繞受眾的各種問題,文章讓我有所啟發。而看完書后,讓我感觸更多的是員工去留問題,如何留住員工實質是如何滿足他們的職場需求。
1
無論是劉強東還是京東的早期員工,某種程度來說,職業之路都是開始于藍領。藍領對于待遇,工作環境的外在需求,情誼和歸屬感的內在需求是高度敏感。
書中有說道,京東在南方開設配送站時,就決定要配置空調和熱水器。與同期競爭對手連電風扇都沒有相比,可謂業界良心。創業早期加班后,劉強東都和員工吃飯喝酒談論生意得失,你來我往的吆喝中兄弟情誼能感染到員工,凝聚人心。倉房通宵盤點的時候,公司讓人準備熱乎的燒餅給員工休息吃,歸屬感就是在這些小事中建立起來。
全書看下來,能感覺到藍領的需求很實在。他們大多數的期望能有一份合理的薪水和一個穩定的平臺。異鄉打工也沒有太大的野心,只是想把結余的錢寄回老家,撫養兒女,蓋房養老。
而往往這些需求卻被有意無意地忽略,想起前幾年沿海工廠的用工荒,誠然原因是復雜的,只是其中這些基本需求沒有滿足會否是原因之一呢?
當下最熱的外賣行業,很多快遞配送員的跳槽,僅僅是因為給出的客單價高。試想補貼之后,留下的又有多少。企業也將會面臨曾經物流行業高流失率的問題。
海底撈的優質服務和員工福利常常成為話題,對于日益發展的服務行業,滿足員工的基本需求進而讓他們提供更好的服務,如何平衡其中的度,也會是企業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
在與藍領有著深入聯系的行業里,作為管理者,在利潤,成本,服務和人員留存上要如何做取舍,書中提到劉強東的魄力和京東的管理模式或許可以提供參考。
2
想起“89年的京東總裁女助理且名下有52家企業”,類似的新聞在當時被誤傳轟動一時。除了有其八卦外,更多的的應該是羨慕,尤其是職場白領所看重的經驗能力和上升空間。
一個剛從學校出來的新人,在倉房負責物流財務配送客服的全部工作。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天天在基層打交道 ,累了就在倉庫瞇一會。這就是書上提到京東初期的管培生模式,而這位新人目前已是京東的總裁級管理者。
對事業有野心的年青人來說,他們銳氣十足,不計較短期的利益,更渴望的是知識和經驗。京東這種模式,讓剛走出象牙塔的新人從天上飛落到地上,迅速獲得職場所需的經驗和能力,完成從學生到職場人的身份轉變。
以戰代練是成長的最快方式,扛過去整個人就蛻變了。這樣的高強度持續個幾年,逐漸管理上萬人,從量變到質變,能力得到充分鍛煉。所以30歲的京東人成為大區總經理有很多,29歲成為總裁助理其實一點都不必驚訝。
具備強大能力的人,如果沒有更高的挑戰,要么逐漸淪為平庸,要么自尋機會發展。與其為他人作嫁衣裳,不如提供合適的平臺讓其發展。
書中也提到,劉強東希望京東的各層管理者,70%從內部晉升。這樣的導向讓員工看到更多的上升空間,伴隨公司發展自身也能得到相應的提升,而不會只是公司的運轉螺絲。
從執行者轉變到管理者甚至是決策者,是從低頭干活到抬頭看路的過程。給職場人最大的影響就在于提升個人整體格局,進而對自身的定位和發展,都有著再思考和再學習的重要意義。
如何讓新人盡快融入,如何讓優秀的人留下,是每家企業都會遇到的問題。從人力資源的角度來說,員工的去留是有摩擦成本的,既然已經招聘新人又投入資源培養了,還是盡量做到保留,一起成長。(從2017年京東一系列的人員調動來看,10年管培生制度初顯成效,多位管培生正式開始實權掌控,成為新一代管理者。)
無論在生活還是職場,人的本性都是愿意往好的方向發展。對于白領來說,一家好的企業能吸引吸引,除了在薪資上提供競爭優勢外,還看企業是否給員工提供良好的平臺,在他們的職業路上有更好的發展,去更好地自我提升,走得更遠。
3
最后說下這本書,整本書看下來,正如劉強東在序言里面說的,他擔心讀者會被龐雜繁復的細節分散讀者對京東的整體認知。
確實如此,本書以采訪稿為原始材料整合,時間順序是主線,中間提供大量案例,導致閱讀時邏輯性變弱,容易陷入細節。不過案例多也可以看到很多真實的方法論,可以作為行業入門資料,對京東模式和所連接的行業有初步了解。
另外書中較少有涉及京東的問題或者行業狀況,一方面作為出版可以理解,另一方面真實的商業世界絕不會簡單,就像京東也有被爆出刷單一樣,問題也是在動態產生。閱讀時應該多聯系切身體驗和新聞報道來思考不足和優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