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2017年,“焦慮”肆意。年終述職前,我焦慮。凡事有因果,雖然有導火索,但更要追根溯源。
? ? 年底機構搞事情, 搞轉崗,變相裁人,是我焦慮的導火索,自己所在部門是重災區。轉崗風波結束,年度述職隨之結束,我依舊焦慮。心病還需心藥醫,于是就上網扒解藥、看知乎、找雞湯、尋根源。正好遇到知乎Live上 “焦慮的互聯網人未來應該怎么辦?”,認真回看,結合自己身處的教育行業,便有意好好梳理一番,于是有了此篇——我理想中的年終述職。
? ? 視頻中Luke談到年終求職的幾種模式:1. 歌功頌德型 2. 哀怨型 3. 流水賬型。反思包括自己在內的絕大多數所在機構的述職人,都被這三種類型覆蓋。
? ? 其實,不論是為考核績效還是想展示自我,此時最不應該抱著“走流程”的心態。因為述職前或者述職那刻,你心中升騰起來的儀式感即是對行業、對崗位的認同,更是對自我價值的尊重。而各個環節上用心創意、行動代言,其本身就需要時間和經驗的打磨。一個人在自己認同的事業上才會做的盡心,為自己而做,做的用意。
? ? 反思一二,一名教書匠的年終述職是什么樣的呢?
? ? 首先,應脫稿而述。這要求教師要具有什么樣的能力呢?
? ? 1. 會講故事。
? ? 這就大大有別于流水賬一般的陳述。作為教師,不管你的“故事”如何精巧構思、謀篇布局,終究你得是故事的親歷者、見證人。這些故事必須要和你每天做的工作、你的教學、你的學生、你的團隊深度結合。你有細致觀察教學、觀察課堂、觀察學生、觀察自我的能力,你有通過觀察而積累故事素材的能力;你有將信息轉化為知識,再將知識凝練成方法論或者更新原有方法論的能力;你有透過故事表象直擊其底層邏輯的能力;你有通過講故事,講有趣的故事,向別人凝結并分享新的方法論、新的學習工具等等干貨的能力。這樣,便規避了“歌功頌德”,繞開了“流水日記”,不但厚道,還有可能在職場上識別到和你志趣相投、能量相當的人,增長積極的職場人脈。當然,不論觀察力、反思力還是總結力,這些本身也是教師行業的通用方法和素質。
2.演講與口才
? ? 優秀的教者往往也是優秀的演講人。教授年齡越大的學生尤是如此。固然,E時代,課程的設計,課堂的管理,師生間互動的重要性更加凸顯。然而,不可置否,具有魅力的教師本身也是課堂一道風景。而支撐這一抹亮色的是令人怦然意動的思辨,是拆解問題的嚴謹,是是分析時一針見血的獨到,是鋪排陳列的精妙,是幽默風趣中流轉的謙和。而這些恰不是德才兼備的要素?這些本事又豈是朝夕間可得?
? ? 其次,我理想中的述職應該圖文并茂、多媒介展示。
? ? 這來自日常工作體會,也共鳴了Luke所講。信息過載的時代,不論是碎片化的信息還是成體系的知識,每天都鋪天蓋地,直逼面門。更別提對于需要懷抱好奇,擁抱新知的教育行業的從業者。你要對新知識、新工具興趣盎然,高度敏感;對新方法、新手段大膽探索,小心求證。而面對海量信息,有效地用工具進行結構化整合并剝離、歸類出來進行復盤或分享就會事倍功半。所以,短短的述職,除了干貨,將抽象的邏輯可視化,將零散的經驗、經歷打包成信息塊兒,結構圖,乃至簡筆畫思維導圖、影像,這本身也是表達和呈現能力的升級。2.0的時代,深入淺出, 輕量建模,便于接受,友好受眾,可視化,乃至審美價值高的呈現,不僅僅是對教師崗位,也是對更多行業的要求。所以,我理想的是,能從年終述職做起,同時為下一個工作周期建設良好的心智模式。
? ? 反思一二,更是得益于知乎live的“焦慮的互聯網人未來應該怎么辦?”的視頻啟發。重視信息到知識、知識到能力的轉化,重視歸因、復盤,以學為教,建立思維模型,刻意練習。因為output是input最好的方法。
? ? 我已經在勾畫2018年末的述職。并且在想,2018, 應該和焦慮做朋友。
P.S 附上聽課筆記,做好信息梳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