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印象很深的一點是彭彭說她家姐妹三人,可能是為了滿足父母沒有男孩的期望,她從小就覺得自己雖然是女孩子但是要活的像個男子漢,于是從小就調皮搗蛋,長大了也很少化妝,整個一男孩子性格,喜歡創業冒險之類的。很多時候,小小的我們總是在滿足父母的期待。
其實我又何嘗不是,在我讀高中之前,我家也是三姐妹,而作為家里的老大,從小聽媽媽或者姥姥說你們姐妹三人中要是有一人是男孩就好了,給我的感覺就是如果我是個男孩子,媽媽不會這么辛苦的東躲西藏只為要一個弟弟,爸爸也不會經常說我都毀在你們幾個身上,鄰居也不會指指點點的看笑話說我爸爸是絕戶頭,我也不會才小學一年級就一個人每天從我家的學校走到姥姥家,那段路秋天要穿過長長的玉米地,冬天要踩著厚厚的積雪,要走快1個小時。所以一路走來,我的性格特別要強,我從小學習就特別認真刻苦,性格大大咧咧,粗心冒失,跟別人打架,故意整的自己很強大,我就是要向爸爸媽媽證明女孩子也并不比男孩差,后來爸爸媽媽因為生活壓力大,在我初三的時候出去打工了,過年才能見到媽媽,雖然那個時候我覺得我已經長大了,可是我還是蠻傷心,會偷偷地流淚,初三時每次我成績不好,我就有一種深深的負罪感,覺得爸爸媽媽都是為了我們才犧牲的,當有負罪感內疚感無力感的時候,怎么學都學不會了,本來一直數一數二的成績到了初三就一下子下滑了,最后還是勉強考上了重點高中,到了高中, 學習壓力更大,我怎么學成績都是處于中等,所以高中三年是我人生最黑暗的一段時間,留著短發,從不穿裙子,壓力山大的我抵抗力也一直在下降,經常感冒頭暈乎乎,每次姨媽來肚子痛到幾乎要暈倒,每次考不好都會有一種深深的內疚自卑無用感又特別敏感,因為覺得爸爸媽媽犧牲了太多了,如果不努力真的對不起她們,我一定要努力學習考上大學來報答他們,后來雖然考上了一所不入流的大學,但是我讀了自己喜歡的專業,視野的開闊加上自己喜歡的專業,我也慢慢的變得開朗自信,對父母的負罪感減輕很多,大學畢業后到現在畢業10年,一路走來也是磕磕絆絆直到有了自己的孩子,媽媽又是過來幫我帶孩子,要知道她也是犧牲了照顧爸爸,弟弟,姥姥的時間,這個時候我又有一種深深的負罪感,可是我覺得我能做的就是關心爸媽,把這份大愛傳遞下去,而不是一種報恩的心態在壓著我。胡適有一個“父母于子無恩論",其積極意義在于改變和降低期待--父母無恩于孩子,只有責任,孩子能做的也是關心,而非報恩。為了給予蜂蜜,母親不僅應該是一個好媽媽,也應該是一個幸福的人。母親能否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放在自我成長和經營婚姻上,做好自己,自己來完成自己的夢想和渴望而不是借由孩子來完成,好好經營婚姻,而不是把孩子作為唯一的愛呢,孩子最大創傷的源泉往往是一個沒有自我實現的媽媽。
媽媽能給到孩子什么,自己熱愛生命的體驗,自己有愛好/有伙伴/有自己的職業追求,熱愛生活,能看到自己的渴望。母愛中值得贊美的東西是母親對成長著的孩子的愛。母親的最重要的動機是“超越自己”這一屬于人的最基本要求的追求,即人要感到自己是創造者。滿足這一要求最自然和最基本的途徑就是母親對自己創造物的關懷和愛。在孩子身上母親超越了自我,她對孩子的愛使她的生活產生新的意義。但母親的真正本質在于關心孩子的成長,關心和孩子的分離,應允許、希望并促成這一分離。只有在這個階段,母愛才成為一項艱巨的任務,因為這時就要求母親無私并能貢獻出一切,除了被愛者的幸福一無所求,但恰恰在這點上許多母親都失敗了。母愛應當是一場自然的、得體的退出。
母愛是很偉大的,但不一定是一種美德,如果它代表肆意的關注和過度的擔心,也許它就是一種癮或一種病,永遠不要失去自我和自我的世界,而強行把生命的價值和期許都托付給孩子
母愛是一種可貴的情感,但也是一種特別的職業,需要學習、練習、體會、反思、修正,堅持和改進
- ? -生育對話錄 (豆瓣) https://book.douban.com/subject/26938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