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雅月兒 ???
初二(2)班的親子沙龍活動結束了,可我的心卻久久不能平靜,“媽媽/爸爸,我想對你說”這個環節,第一次近距離聽到50多個孩子內心純真的表白,我深深的被觸動,孩子們的話經常在耳畔響起。透過這些,看到了孩子對父母的真摯的愛與感恩,他們懂得父母的良苦用心,懂得父母生活的不易,懂得父母的期待心愿。同時,也看見了很多孩子內心的無奈與渴望:
“老媽,我已經很久沒和你說心理話了,幾乎每次交流,我們都是扯著嗓門,你問的問題我也不知道怎么回答,讓我很反感,每次吵過我們就變得疏遠。”
“我和父母表達不是很多,每次電話時,總會頂撞。我是一個不會表達愛的孩子,性子急喜歡頂撞他們。”
“感謝你,含辛茹苦把我養大,你認為我很壞,不聽話,以為我感受不到你們的愛,其實我都能感受到”
“每次交流,我們會互相爭吵著,叫著。在你心里,我總是做不到你希望的樣子,總是不在你的立場為你著想,其實我也想好好和你說話,和你交往,只是很多時候,你因為太過辛苦勞累,對生活中的很多事情都很煩躁,我希望能好好的和你交談,好好說話”
“你們說什么我總是很不耐煩,不想聽,雖然我懂得忠言逆耳,可我還是聽不進去”
“我們平時很少交流,每次交流都是爭吵,你為我的學習操透了心”
“我們的脾氣都不好,于是就常常發生語言的交鋒,我不理解你的大呼小叫,每次都會頂撞”
從這些真摯的話語中,我聽到了孩子的需要:
1-渴望父母對他們內心世界更多的理解和懂得
2-渴望父母能與自己心平氣和的溝通(不要發脾氣,不要大呼小叫,不要煩燥)
3-渴望父母的忠言能讓自己聽的進去
作為一名母親,在現場,我也動容的流下眼淚。孩子們是真正的00后,一出生就在物質豐盛,寵愛有加的環境,吃的穿的用的從不缺乏,也不缺父母的關注和愛。然而,他們漸漸長大,學習的任務變大,每天作業到深夜10點,應試教育下升學的壓力像一座無形的山,矗立眼前。每次考試后,都會有一個排名加以評判。
在這樣的環境下,孩子們猶如進入了一個封閉的閣籠,每天除了上學,讀書,作業,少有自己的愛好,自由和空間;在學校,在家里,一舉一動父母都用放大鏡,望遠鏡管控著;稍稍有些問題和瑕疵,馬上被看到。換位想想,這種感覺確實不好受!
作為一名母親,我在想,孩子們的要求一點也不多,合情合理。我們可以做些什么,去滿足孩子的需要呢?
下面就分享幾點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01、每周抽1-2小時與孩子共同做一件他喜歡的事:
比如一起去喝一杯咖啡,一起爬爬山,散散步,一起去圖書館轉一轉,亦或一起打一場游戲!
關鍵是:這件事是他喜歡的,想做的;
父/母要放下所有的工作,家務全情陪伴(千萬不能心不在焉,一心幾用)
這種方式不僅讓孩子在緊張的學習一周后,得到身體和心理的放松。同時,讓孩子感受到父母除了關心自己學的好不好,還關心他過得開心不開心!在和孩子一起享受快樂的時候,親子關系一定是融洽的,溫馨的。有些話自然而然,孩子會愿意和你說,同樣,你有什么想和孩子溝通的話,在這種氛圍下交談最容易讓孩子聽進去;親子溝通和職場溝通一樣,內容很重要,但比內容更重要的是營造一個輕松的,適宜的環境。只有這樣,才能讓彼此打開心門,真誠表達!
02、多提問,多傾聽,少打斷,少主觀臆斷!
和孩子交流時,家長可以改變一下角色,對初中階段的孩子,最好的關系是朋友,和他交談的口吻和語氣就像和身邊的好朋友談心一樣,是平等的,友好的,真誠的。透過一個個問題,去了解孩子最近的心理感受,內心需要,遇到的困惑等等。
一般剛開始,多提正面的輕松的問題:
比如:“小寶,最近媽媽發現你作業速度提高了許多哦,你是怎么做到的‘’
“班級這幾天有啥有意思的趣事嗎?最近喜歡看什么書?同學們的熱議話題是啥‘’
這就是寒暄吧,透過寒暄,讓孩子慢慢進入你問他說的軌道。
接下來,慢慢地把話題引入到你真正想問他的話(或者觸及他的柔軟地帶的話):
“媽媽在群里看到,最近一次物理考試,大家都不理想,你怎么看‘’------
“奶奶說,最近和你講話,你總是大聲頂撞,不能好好說話,我很好奇,具體啥情況‘’
我們在和孩子交流時,需要放下自己的主觀臆斷(溝通前就憑自己的猜想和預測,斷定這就是孩子的錯,就是孩子不努力,孩子不懂事,萬萬不得),每一個當下,都是新的,過去的已經過去,要以新的視角和孩子溝通。也許這次真的不是你想象的那樣!
舉例:小寶平時是個愛說笑愛分享的人,有時在課堂也會說說悄悄話,這種現象不止一兩次。一天,生物課上,他被老師罰站了,生物老師就此事告訴了班主任李老師,這件事被寶爸知道了,他非常惱怒,一到家,正想對小寶訓斥一番。剛巧我下班到家,就說:“先吃飯,吃完晚飯我們再細細說”晚餐后,我把小寶叫到房間里,關上門,并肩坐在床頭,輕輕的問:寶兒,今天的事兒是真的嗎?告訴媽媽實際情況,媽媽知道你是誠實的人。于是他認真細致的把事情來龍去脈訴說了一遍。原來是他側著身子,托著臉,老師以為他說話了,事實上,他沒說。
如果我們主觀臆斷,那么孩子的心靈將受到一次打擊,以后在他的內心深處,就烙下一個陰影:爸爸媽媽總是那么自以為是,不聽我解釋就認為我不對,你們不懂我,也不愿意理解我,不相信我!
在孩子說的過程中,我們靜靜的用心的聽,抱著一種關懷理解的態度去聽,而不是滿腹質疑,滿臉不屑,這樣孩子能感受到對他的尊重,理解!誰不愿意和一個尊重又理解自己的朋友說說心理話呢?
我們希望孩子如何對待我們,首先就要用這樣的方式對待他。
我們希望孩子心平氣和,我們父母首先要心平氣和,
我們希望孩子自律,我們自己首先要自律。
沒有辦法,因為言傳不如身教,身教不如境教!
孩子就像一面鏡子,投射出我們自己的影子!
也許他今天考砸了,被老師批評了,在學校闖禍了,最近又不好好聽課了,等等-------
也許我們內心暴跳如雷,氣不打一處來,恨不得抽他幾下;
如果這樣,孩子的心將和我們漸行漸遠,如果這樣,我們將慢慢失去孩子對父母的尊重和信任!
我們可以做的:首先平息自己的情緒,淡定,告訴自己我是孩子的榜樣!等情緒過了以后再和他好好交流,不加評判的聽孩子說,了解事件后真正的原因,然后再教育引導!
03.用孩子能接受能理解的方式對他說
我們是70后,孩子是00后,成長環境,教養方式差距很大,如果習慣上用自己的方式去和孩子去交流,很多時候感覺不對味,碰了一鼻子灰!
你好好好讀書啊,不然以后沒出息,連工作都不好找!
不吃苦中苦,哪能成為人上人?現在貪圖享樂,以后后悔莫及
為了你,爸媽操透了心,你就不能為我們想?
這些話,我們自己在成長過程中聽得很多,因此就拿來照搬講給孩子聽,他們哪里聽得進!
面對和我們不一樣的寶貝們,首先要做的也是必須做的,只能是用心觀察孩子,了解孩子,了解他的性格特征,他的興趣愛好,他的目標理想,他的內心渴望,了解他喜歡什么,害怕什么,追求什么?俗話說,只有懂得才能理解,只有理解才能包容!
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們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性格特質,有自己的學習動機和學習習慣,每個孩子都是與眾不同的,他不同于父母,也不同于其他的同學,在教育引導孩子的過程中,會發現,一套方法對一類孩子管用,而對另一類孩子就不靈了,正所謂一把鑰匙開一把鎖,所以因材施教成為一個理念,流傳至今。然而,讓學校老師對幾十個孩子都做到了解詳細,因材施教,的確是太難了,這是理想不可能照見現實。但是我們家長可以,只要我們抱著一顆好奇心去探索,學習,發現;我想這并不難,如果我們把教育孩子當做門學科,把孩子當做研究對象,我們可以邊學邊用,不斷精進!這不也是一件美好的經歷嗎?
當我們能和孩子在同一個頻道,他就能接受到我們表達的想法,信息,關愛。就像我們打電話一樣,必須撥一個正確的號碼,電話才能接通,對話才能繼續。
我們需要找到那個和孩子鏈接的號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