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培根曾說過:活著便要讀書。而我活了將近十九年,才短短地讀了三年書,現在想來,還真是可惜啊!
? ? ? ? 記得高一下學期的那一個暑假,在學校收拾好東西將要回家之時,腦袋里突然蹦出個念頭:要不然買一本書回家看吧。我的高中班主任教的是語文,酷愛讀書,老師給我們上課的時候,總能從很多書中引經據典,語言優美又蘊含哲理的句子更是信手拈來,好不博學的樣子。可能就是那時候對讀書之人有了一種欽佩吧,因此想要買書的念頭才會突然冒了出來。
? ? ? ? 于是我去到學校后面的那家小書店,認真挑選了一本《平凡的世界》精簡版。由于以前沒有過讀書的經歷,因此并未想過能夠很順利的讀完。但誰知,一本400頁左右的書,我只花了四天就讀完了。我現在依然清晰記得當初合上書本最后一頁時內心所感受到的震撼,以及一種自以為很了不起的滿足感。從此以后,讀書,一發不可收拾。
? ? ? 之后又讀了《人生》《老人與海》《了不起的蓋茨比》《神曲》等經典名著,也讀了《誰的青春不迷茫》系列,《一個人的朝圣》《偷影子的人》等等暢銷書。而與暢銷書相比,我更鐘情于經時間長河沖刷過后留下來的經典。我認為,經典本身之所以能夠留傳下來,便已說明其中所表達的思想得到了世人的認可。而如今市面上的大多暢銷書確實沒什么內涵,而若將其視為一種娛樂消遣的方式確實也不錯。
? ? ? ? 因此在后來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養成了只讀經典,不讀暢銷書的習慣,這還真讓我吃了不少苦頭。
? ? ? ? 總而言之,讀書帶給了我很多東西。比如讀《平凡的世界》使我更加有勇氣面對生活;讀《挪威的森林》使我重新以欣賞的眼光審視孤獨;讀《麥田里的守望者》使我學會了與生活抗爭......
? ? ? ? 隨著讀書量的增長,我對于讀書這件事情本身,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記得當時讀書是因為覺得讀書這件事情很酷,因此是抱著一種快樂的心態去讀。也就是說,在讀完了一本厚厚的書之后,我是感到快樂與自豪的。但后來,我發現我錯了。與快樂相比,讀書帶給我的更多的是痛苦。
? ? ? ? 之前說過,我很長一段時間只讀經典。然而幾百年所流傳下來的,絕非是快樂,而是痛苦。事實也確實如此,先哲們在書中所記載的,無外乎是對于人性善惡兩面的思考與帶有審判意味的自我拷問,以及一些揭露社會陰暗面的史實。而人性中一切美好的品質又只能通過在苦難中掙扎反抗的方式體現出來。好像從未有哪個留名青史的大作家會在其作品里大肆歌頌世界多么美好吧?
? ? ? 如此一來,在讀了一定量的書后,我們對于世界的印象,是否也會由最初的光明變為黑暗,美好變為痛苦呢?答案是肯定的。
? ? ? ? 想必此時不少人便會問,既然讀書帶給我們痛苦,那我們干嘛還要讀書?為了回答這個問題,在此我借用之前看到過的一張圖片。簡單描述一下那張圖片:
? ? ? ? 圖片中,有三個人,三個世界,每一個人都站在各自腳下的一堆書上。第一個人腳下只有寥寥數本書,此時他眼前的世界明媚多彩得有些虛幻;第二個人腳下堆了上百本書,此刻他眼中的世界卻是一片死寂的陰暗之色;而第三個人腳下的書起碼得有好幾萬本,此時他眼中的景象既不像第一個世界那樣多彩,也不像第二個世界那樣黑暗,而是另一種置身于云端才能見到的宏偉壯觀之景。
? ? ? 我想,讀書應當分為這三種境界的。第一境界:膚淺無知;第二境界:感受痛苦;第三境界:積極深刻。事實上,要達到積極深刻并不容易,這既需要一定的閱讀量,也需要足夠的人生閱歷。
? ? ? ? 或許,讀書這三種境界也可以推廣到生活這件事上。一般來說,孩子眼中的世界是美好的;而隨著年齡增大,步入社會,漸漸感受到了這個世界黑暗的一面,感受到了各種各樣的痛苦,隨后經歷了人生中的各種大風大浪;而后在經過一番努力之后,最終攀上了人生的頂峰。
? ? ? 當然,上述的那一類人必定是生活中的勇者。而現實是,比起刻骨的現實,很多人更樂于去接受虛幻的美好。于是,在他們達到人生的第二境界時,他們因為懦弱畏懼向前,反而退回到那個虛幻的美好世界,終其一生,不思進取。殊不知,虛幻得久了,同樣也會痛苦。
? ? ? ? 于是我們知道,讀書和生活一樣,是需要點勇氣的。
? ? ? ? 因此,無論你現在的處境如何,去勇敢地讀書吧,去勇敢的生活吧。雖然痛苦流傳了下來,但同時那些與命運抗爭的英雄品質也同樣流傳了下來,并且將被我們永遠歌頌。
? ? ? ? 就現在,讀書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