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洛杉磯有個99年出生叫Thomas的小男孩,他從小對身邊的科技很有興趣,7歲的時候自學了計算機編程,9歲時做了自己的第一個App。2011年他小學六年級時被邀請去了著名的Ted Talk做一場演講。
在演講中,他提出了很多孩子都會有的疑問:“天天玩的這些游戲和App,如果我們想知道背后的原理,甚至想要自己做一個,該怎么辦呢?”
是啊,問題來了,我們的學校能滿足孩子們的需求嗎?我們都知道學校是這樣一個地方:1)傳授孩子知識幫助他們認識世界的運作;2)培養孩子的技能和興趣,為未來走入社會做準備。
可在計算機科學教育這件事兒上,大多數學校無疑是落伍了。
從第一點看,如今這個時代,孩子們玩著電腦,打著游戲,看著視頻網站,用著百度搜索,活躍在各種社交網站上。但是很少有學校教孩子,游戲是怎么設計的,網站是怎么制作的,互聯網又是怎樣運作的。孩子們無法從學校中了解到這些知識。
而看第二點,在過去三十年,計算機改變了幾乎每一個行業和人們生活的每一個方面。無論是醫院、農場、汽車制造、會計所、銀行、零售、餐館等等等等,計算機技術的滲透無所不在。而且這種變革于滲透的速度隨著技術的發展只會越來越快。可孩子們無法在學校中學到相應的技能,來幫助、適應、乃至促進這種變化。
Thomas說完這句話,臺下一片笑聲。他點出了一個大家都知道,但沒有人說出來的事實。幸運的是他的學校和老師鼓勵創新和嘗試,于是Thomas創建了學校里的蘋果俱樂部,帶更多的孩子一起探索計算機科學,探索代碼可以帶來的無限可能。
一些學校可能要說,我們不教孩子計算機技術,是因為我們不想讓每個孩子孩子成為碼農。這種看似合理的觀點,卻是難以站得住腳。
試想我們自己接受的教育。物理課上,我們每個人都學習了電的原理,生物課上學習了如何解剖青蛙或魚,數學課上我們必須學習如何證明代數定理。那么,到現在,有多少人成為了電氣工程師,生物學家,或者是數學家呢?
還有一些人可能會說,計算機技術是大學里要學的,孩子這么小不用學。可惜這也是一種短見。
一張圖總結一下,我們現在仰望的改變了世界的計算機大牛,他們何時計算機啟蒙的。可見他們都不是到了大學才開始學的,到了那時候,他們要么在忙著開發創新軟件產品,要么就是在忙著組建公司了。
很多父母可能會想,他們都是少數個例,天才或神童,我們并不期待自己的孩子有那樣的成就。可以理解。可是,我們的孩子不值得這樣一個嘗試自己的想法,一個改變童年改變命運的機會嗎???Thomas顯然是把握住了這樣的機會。
如果覺得Thomas也是一個特例,畢竟他自己主動學習了計算技術。那么讓我們看一下悉尼幾個普通的小學的女孩。她們兩個五年級,一個四年級,其中一個亞裔的女孩兒叫Lau。她們一起開發出了一個幫助孩子學習的App,讓孩子可以看書、寫書評、玩游戲、做互動小測驗。
這個App的靈感來源于她們自己在學習中所經歷的問題。由于她們學習了計算機技術,問題成為了機遇。并且她們把握住了這個機遇,設計并開發出了自己的產品App。通過這個App,不但解決自己的苦惱,也幫助了其他千千萬萬孩子。贏得了家長、學校的掌聲,乃至政府的嘉獎。
這里需要提一下澳洲政府在計算機教育方面的前瞻理念。時不時會有各種政府參與組織的活動、競賽。在澳洲,中小學計算機教學已經列入了全國教育大綱改革計劃,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試水和實踐。
最后,讓我們回到Thomas,他被稱為‘小喬布斯’。現在僅僅17歲,已經是一家公司的首席工程師。
我們或許不奢望孩子會成為世界首富比爾蓋茲,無論會不會走Thomas的路,
會不會和Lau一樣體驗到“不僅能發現問題,更能創新式的解決問題,幫助他人”這個樂趣與榮譽,我們可愛的孩子們,對于未來充滿無限可能的孩子們,難道不值得擁有一個嘗試的機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