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在東北長大,對打群架是見慣不怪。
操場上如果忽然很多學生都呼啦啦地向一個點奔跑聚集,不用說,那肯定是打架了。這時候我一般是趕緊回教室要不就是往相反的方向跑,以免傷及池魚。因為我知道他們決不會僅僅是比賽誰嗓門大或者只是扇兩個嘴巴了事。
那時候,很多中學生都喜歡拿軍挎當書包用,軍挎比較小,裝不了幾本書,但是可以裝一整塊磚頭,打架時就能派上用場,裝了磚頭的軍挎砸到腦袋上可不是鬧著玩的,我可不敢靠近。
初中校的操場很小,但打架的頻率比較高,頭破血流的事件時有發生。但再暴戾的學生也害怕我們厲害的女班主任。有一次班上倆男生不知為啥打架,放學被老師留下來教訓。我做值日聽他們挨訓。訓完了,老師問A:今晚放學路上B有沒有危險?A答:沒有;老師又轉過頭問B:今天放學A有沒有危險?B也答:沒有。倆人雖然都拉著互相不服氣的臉,但迫于老師的威力互相保證彼此沒危險后,老師才放他們回家。
高中校是省重點中學,重點中學的學生都聰明,一般不打架,所以打群架的頻率比初中低得多。但聰明人不干則已,要干就來大的。所以我經歷過的最大規模的打群架就發生在我們班教室。
當時教室里的講臺都是木板的,樣子就像個沒有蓋子的長木條盒子反扣在地上,扣在下面的是鐵鍬掃把等大掃除的工具。不知我們班的誰跟外班的誰發生了什么恩怨,那天正在上自習,忽然班里的氣氛變得很緊張,講臺下面的鐵鍬都被拿出來備戰。然后有外班的人揮著鐵鍬攻了進來,我們班男生揮鍬迎戰再把他們打出去。大半個班的男生都參戰了,教室立時變身戰場。只見鐵鍬掃把揮舞,冷兵器短兵相接的鏗鏘聲、鐵鍬拍到課桌的噼啪聲、桌椅被拖來拽去的吱嘎聲、夾雜著少年的吼聲和女孩子的尖叫聲,那不長眼的鐵鍬已經砸到了我前座的桌子上,書本文具跌落滿地,場面十分混亂...好在那年頭的課桌椅都是實木的,就算是被鐵鍬多砸碎了個角或是桌面多了幾個坑,墊著厚厚的草稿紙也還能繼續用,板凳被砸斷兩根木條也還能繼續湊合著坐。幾個回合過后,就在我尋思著要不要撤退到教室最后面去的時候,戰斗結束了…
我不記得是不是有老師及時趕到制止了事態的進一步惡化,總之傷員們被送去醫院,剩下的男同學清理戰場,像我一樣驚魂未定的女同學們聚在一起不知該如何表達當時的情緒。估計當時班主任和年級組長血壓都升高了不少。
我就在這么精彩的學習環境中讀完了初中,又讀完了高中。
上大學以后便離開了從小長大的城市,就基本上再也沒怎么見過真動手打架的了。這觀摩打群架的驚心動魄的經歷便成了中學時代最濃墨重彩的一筆,難以忘懷。
寫出來權當紀念過去的歲月。